贫血的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儒家文化中关于家训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1#
浅析:儒家文化中关于家训教育思想儒家家庭教育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了诸多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中一些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普遍沿用,成为了儒家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训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形式:重视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贯穿五千年古今中华家庭文化的显著特色,而家训则是历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包含着丰富的治家教子思想主张的家庭文化的载体。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承载着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从所训教的内容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君主帝后的家训、达官显宦的家训、商贾农夫的家训、科学家、文学家的家训、女训女教等。家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家规、家法、家礼等的教育形式。有学者将家规、家礼等家庭教育形式与家训不加区别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需指出的是,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发达,家规、家训、家范、家法等不同程度地执行着教化的职能,使得主流价值观得以下潜和践行。本文认为家训使得经典家教理念实现了生活化的转化,家规使得家教理念规范化,家礼则使得家教理念成为日常言动的行为素养,尽管三者都使得家教理念深入日常生活,但三者在作用机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学者们关于家训的特点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如戴素芳在《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中认为家训的特点是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于一炉,合家族性与社会性于一体,历史性与代传性的有机统一,等级性与和谐性有机结合;王长金在《传统家训思想通论》中则认为家训的特点应该是传承性、*教性、多元性、系统性、局限性。这些观点都言之成理,从中还可以看出,学者对家训特点的认识是相似或相近的。但本文认为,家训的突出特点是将儒家经典家庭教育理念,以家训的形式,运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作了切合人们生活实际的转化,将经典理念转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体验,使得儒家经典家教理念具有了操作性,更便于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去践行,实现了经典理念的生活化转化,为人们搭建起了架通道德理想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桥梁。如在家训中父慈子孝的理念可以被阐释成: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三月婴儿,未知厉害也,而慈母之爱谕焉者,情也。故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旷旷乎大哉!刘安以由血缘产生的天然情感入手,具体解释了父母疼爱子女的原因,用具体的生活常识来诠释父慈子孝背后的人伦情亲,使得这一理念具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父慈子孝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把慈爱转化为对子弟的教养,袁采将之阐释为: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至于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袁采认为由于人性的差别,慈父有败子,孝子也可能有不慈之家长,他认为作为子女和家长都应该要经常自我反省,通过对照他人来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从纠正自身的问题入手,使得子女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更有益于做到父慈子孝,而如果家人都能以情度情、以心度心、以类度类就能使家门和顺。这样的阐释更富有人情味,也契合儒家反躬自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要求,实现了家教理念的生活化阐释。兄友弟恭是儒家重要的家庭伦理,传统家训对这一人伦要求的阐释也多采取切近生活的转化。如《颜氏家训·兄弟》中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之推的这一解释,为抽象的说教赋予了具体可感的人生成长轨迹,而这样的轨迹是每个人都感同身受的。而同样对于兄友弟恭的解释,在史典那里就是: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时无刻不追随相好。长各有室。或听妻子言语,或因财帛交易,多致参伤。有余则妒忌。不足则较量。及患难相临,虽至厚之亲朋,终不若至薄之兄弟。若能同居共爨为妙,然有势不能不分者,如食指多寡不同,人事厚薄不一,各有亲戚,各有交游,好尚不齐,难称众心,易生水火。各行其志则事无条理,况妯娌和睦者少,米盐口语,易致争端。分爨而不分居者为上,甚至分居,兄友弟恭当愈加和了。史典从多个方面说明了兄不友弟不恭的原因,如妻子的挑唆、分财导致的矛盾、嫉妒之心等,并说明了患难之际兄弟的重要性,但落脚点还是放在突出兄弟关系之不易:再好的朋友关系也不如兄弟关系牢靠。他认为兄弟之间同居共食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因为人情各异,兄弟间各自的日常用度等的差别,实际上很难使得两家人共同生活,所以,他既赞同兄弟间分食共居,也赞同分食分居,认为这样的话可能更容易使兄弟之间关系融洽。这样的认识,由于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问题,所以也更易为人们所接受,更易于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加以运用。总之,家训的独特言说方式使得经典理论不再生硬、枯燥,容易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更有利于践行。此外,再加上家训作主在言说过程中的各种论证艺术,如大量引用历史实例、事例,运用类比触物生情等,更加增强了家教的亲和力,间接增强了说服力,从整体上促进了儒家人伦思想的大众化、社会化程度,使精英儒学朝着通俗儒学的方向迈进。这也是家训文献,尤其是其中的名篇为人们所喜闻乐道的原因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将社会的种种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灌输到家庭,经过家庭的吸收和加工,把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范作为家训的基本出发点,由此,使各种家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家训教育的这种特点,对于在中国传统社会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而言作用尤为突出。在家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了浩如烟海的家教文本和材料:有的是系统全面的专著;有的只是经典文献中的寥寥数字;有的则是专就某一事而作;有的则夹杂在历史人物的传记当中;有的穿插于其相关的言论之中。据有关学者的统计研究表明:《中国丛书综录》辑录的家训有种;《四库全书》辑录的有种;《古今图书集成·加饭典》辑录的有卷31部类。实际上,存留于历史长河中的家训文献远不止于百种,在郭齐家和李茂旭编著的《中华传世家训经典》中有多达上千的家训文献名目,而在这众多的文献中,一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则为人所熟知:如先秦时期的《康诰》、《酒诰》、《周易·家人卦》,孔子的《庭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篇有曹操的《戒子植》,诸葛亮的《诫子书》,班昭《女诫》,王修的《诫子书》,王肃的《家诫》,嵇康的《家诫》,王祥的《训子孙遗令》,王昶的《诫兄子及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宋时期的名篇有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宋若昭的《女论语》,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与长子受之》,袁采的《袁氏世范》等。明清时期的名篇有:杨继盛的《给子应尾、应箕书》,高皇后的《内训》,傅山的《霜红龛家训》,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的《聪训斋语》,张履祥的《训子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等。在众多的家训著作中《颜氏家训》和《颜氏世范》最为人所称道,影响也最为深远。家训涉及到的训教内容广泛,专著性质的家训在这方面最为突出。以《颜氏家训》为例,该书共七卷二十篇,其篇目和主要涉及的话题内容为:《致序》开宗明义说明写作的目的,劝导子弟谨守家风;《教子》主要围绕严教和慈爱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对子女施教的问题;《兄弟》论述如何处理兄弟关系;《后娶第四》讨论男子续弦的问题,认为处理此类问题不可草率为之;《治家》讨论如何管理家庭的问题,主要强调以身率众的上行下效的重要性;《风操》谈论士大夫的风度节操,具体则为士大夫行为处事的具体要求;《慕贤》探讨倾慕贤才的问题,劝导子孙要见贤思齐;《勉学》则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劝勉子弟向学,教导子弟学以致用安身立命;《文章》则是讨论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通过对一些名人文章的评述来阐释自己的文学观;《名实》探讨声名的问题,希望子弟将修艺与修德相结合,做到名实相符;《涉务》则是劝导子弟专心致力于世务,以求有用于家邦;《省事》则是告诫子弟要谨言慎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保全身家;《知足》则是教导子弟要虚己待人,不可纵欲求满;《诫兵》则是以颜氏一门世以儒雅为业来劝导子弟重文轻武;《养生》则是谈休养身体的问题;《归心》则主要谈信仰的问题;《书证》则是作者对经史中的有关问题作的记述、考证、辨伪;《音辞》则是作者记述的有关语言和音韵方面的知识;《杂仪》主要谈及包括书法、绘画、骑射、博弈、投壶、卜筮、算术等的具体技艺,希望子弟对此都有所涉猎;《终制》谈论养生送死之事,劝勉子弟丧事从简。可以看出,系统完备的家训专著体制之宏大周全,亦可从中体会出作主对子弟教导之细致入微。有《颜氏家训》之亚之称的《颜氏世范》也是家训领域的鸿篇巨制,该书作于公元年,为时任乐清县令的袁采所作。共三卷,分别为《睦亲》、《处己》、《治家》。各卷有条目不等的次级论说主体和具体论说内容,如《睦亲》有:性不可以强合,人必贵于反思,父子贵慈孝,处家贵宽容,父兄不可辩曲直,人贵能处忍,亲戚不可失欢,家长尤当奉承,顺适老人意,孝行贵诚笃,人不可不孝,父母不可妄憎爱,子弟须使有业,子弟不可废学,教子当在幼,父母爱子贵均,父母常念子贫,子孙当爱惜,父母多爱幼子,祖父母多爱长孙,舅姑当奉承,同居贵怀公心,同居长幼贵和,兄弟贫富不齐,分析财产贵公当,同居不必私藏金宝,分业不必计较,兄弟贵相爱,众事宜各尽心,同居相处贵爱,友爱弟侄,和兄弟教子善,背后之言不可听,同居不可相讥议,妇女之言寡恩义,婢仆之言多间斗,亲戚不宜频假贷,亲旧贫者随力周济,子孙常宜关防,子弟贪缪勿使仕宦,家业兴替系子弟,养子长幼宜异,子多不可轻与人,养异姓子有碍,立嗣择昭穆相顺,庶孽遗腹宜早辨,三代不可借人用,收养义子当绝争端,孤女财产随嫁分给,孤女宜早议亲,再娶宜择贤妇,妇人不必预外事,寡妇治生难托人,男女不可幼议婚,议亲贵人物相当,嫁娶当父母择配偶,媒妁之言不可信,因亲结亲尤当尽礼,女子可怜宜加爱,妇人年老尤难处,收养亲戚当虑后患,分给财产务均平,遗嘱公平维后患,遗嘱之文宜预为,置义庄不若置义学。这六十则孝论题都有相应的解说性质的文字,以具体说明所要言说的问题的义理。其它《处己》(共67条)和《治家》(共66条)也都有相应的具体问题和解说,从中亦可看出完备的家训教育之规模。《颜氏家训》和《袁氏世范》作为传统家训教育的代表作,其确立的家训体例为后世所继承,成为后世家教可资借鉴的范本,甚至为后人直接沿用,发挥着轨物范世的作用,成为教育子弟和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文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