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过去的漫长时间,添宇一直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
很少人知道,刚出生5个月,他就确诊了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添宇不到二十天就要输一次血,每天晚上要在左手上打针,整晚地注射药物,以此维持生命。频繁的治疗让生活变得支离破碎,脆弱的身体总是伺机摧毁一个男孩的尊严。添宇不愿意跟人说,这个折磨了他二十年的病魇。
图:添宇是一名重型地贫患者。
可这一天,添宇站了出来。
年9月7日,广州市越秀区中华广场前,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公益图片展暨线下筹款活动掀起一阵热潮。添宇走上舞台,袒露自己的病患身份,用自己的经历为母亲创立的地贫公益机构筹款。二十年来经历过重重绝望和不知所措,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病友,他的母亲带着他从自助到助人,陪伴和指引更多人规范治疗,寻找生活和康复之间的平衡。
这个病需要更完善的社会支持,公益慈善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个人很难熬过艰难的时刻,但一群人,总能带来更多希望。
图:添宇母亲向市民宣传地贫服务项目。
自助:哪怕让儿子多活一天,再困难也要坚持
“你孩子患了重型地中海贫血症——这个病是不治之症,无药可求,治疗费无底洞,定期输血,每天打针,靠药物维持生命。”添宇母亲马桂凤至今还记得,这是添宇出生才五个月时,医生下的诊断。这是一种由于珠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的遗传疾病,虽然可以通过地贫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分析或常见的23种地贫基因检测逐级筛查,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检——而地贫患儿一出生,不仅无法生成血液,而且无法排铁,因此需要定期输血、每天打一晚上排铁针。
从二十二年前的那一天起,马桂凤每天所做的一切,仅剩下“救命”二字。“那时候地方匮乏地贫临床治疗经验和知识,而排铁药一盒从一千元到两千元不等,我只能抱着儿子四处求医,有时输血不到一个月,脸色苍白、四肢无力、发烧、咳嗽、拉肚子……”
过往种种,历历在目。可久病成医,马桂凤接触越多,越知道如果不治疗,孩子的后果是什么——“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发育不良、脾脏肿大等等,一般难以活到成年。”马桂凤说,“那时的我,心里很难受,经济也支撑不住,但我想,哪怕让儿子能在世上多活一天,再困难我也要坚持。”
图:5岁的添宇
再往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兴治疗技术成为根治地贫的希望,消息越传越广。但更多家庭看到的是渺茫——移植要成功,配型是关键,然而,即便是血缘关系的配型,相合率也只有千分之一或以上;哪怕配型成功,移植费用也高达数十万元,如移植过程中发生排斥或感染,费用甚至达逾百万元,可能人财两空。不抛弃,不放弃,抱着这样的想法,马桂凤申请生二胎配型,却没想到,配型都不成功,而孩子父亲最终也离开,独留自己兼着几份工作赚钱,倾尽全力养活两个孩子。
图:打针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资料图)
那时的马桂凤和添宇不敢对外说“地贫”的事情,“我们觉得‘地贫’这个病对我们来说是每天每秒的折磨,万箭穿心的痛,经济和心理的压力,精神上的痛苦,不想提起地贫更不想说,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延续续命,只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多活一天,活得有尊严”。每个月输血、每天排铁,诸如此类的治疗费用一点点累积,每个月高达数千元,马桂凤一人背了下来。而添宇也努力着,每晚睡觉前,背上注射泵接受注射,次日清晨拔了针就去上学,几乎每天都要打十二小时针,每个月不到20天就要输一次血,每次输血约需要3~5个人献的全血,也这样一天天熬过来了。
也是这二十二年,他和母亲看到了更多的病友,走向不同的命运。
助人:抱团取暖,也许能带来更多希望
在治病救命的过程中,马桂凤遇到了很多病友家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回避”疾病,带来太多的治疗不规范、遗弃,以及被病魔折磨的故事。“早些年,地方都不知道地贫这个病,定期输血更是一种奢望,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又谈何规范治疗?”在漫长的抗贫过程中,马桂凤越来越意识到,要让孩子获得更多救命的机会,就必须推动一个地区的地贫治疗水平发展——这意味着,她要救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尝试救更多人。
“年,很多地方都输血困难。”马桂凤回忆道,为了解决输血问题,自己带着4岁的小儿子,拉着生病的大儿子,到处奔波,寻找相关机构协调交流,争取地贫患者解决输血的问题,最终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