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有限公司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程序文件汇编
文件编号:ADTC-CX-
版本标识:A/0分发号:
年12月15日发布年01月01日实施
xxxx有限公司发布
文件更改情况
目录
公司环境分析控制程序
ADTC-CX-01-
1目的
为确定与本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生产生产过程环境内外部因素识别、评价。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
3.2总经理负责行动计划及识别结果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时机:年度经营计划策划时、战略变化时、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时。
4.2需考虑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策、目标和战略;资源(资本、时间、人员、设备、);组织的知识、绩效。
4.3需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
——文化、社会、*治、法律、监管、财*、技术、经济、自然和竞争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外地或本地;
——相关联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观念/价值观
4.4环境因素评价
4.4.1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4.4.2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来源;良好的公司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等。
4.4.3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人员;资金短缺;经营不善;竞争力差等。
4.4.4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市场;新需求;竞争对手失误等。
4.4.5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市场紧缩;行业*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4.5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4.6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5相关文件
无
6相关记录
6.1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控制程序
ADTC-CX-02-
1目的
确定影响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对其进行监视和评审,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实现。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利益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识别和控制。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各部门识别并确认与公司管理有关的相关方,并确定其期望。
3.2公司总经理负责审批《相关方及其需求和期望清单》,并组织各部门力争实现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工作程序
4.1员工需求获得方法主要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方法一般采取:访谈调查法。指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他们所需所想的调查方法。
4.2行*后勤部主要了解国家、行业协会的要求,可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活动或上行业协会网上获取最新变化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及时更新《外来文件清单》、《法律法规清单》。
4.3行*后勤部及时了解环保局有关环境法律的变化。
4.4行*后勤部通过合同、订单、二方审核或每年对供应商再评价时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及时帮助供应商解决问题。
4.4供销部做好和顾客事前、事中、事后的沟通
a)在签定合同前,应了解顾客明示的、隐含的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b)签定合同执行过程要保持和顾客沟通,了解顾客需求的变化
c)交付后,发生顾客投诉时,应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
d)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顾客满意度调查主动了解顾客的需求
4.5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监测与更新,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评审对公司管理体系的影响。
5相关文件
无
6相关记录
6.1相关方及其需求和期望清单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
ADTC-CX-03-
1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管理体系活动中内外环境影响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各部门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2行*后勤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和应对措施表》。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5作业程序
4.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和应对措施表》。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现场产品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a.对质量适/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安全风险;
c.监视和测量设备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生产过程的失效风险。
4.2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a.风险接受;b.风险降低;c.风险规避。
4.3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管理者代表应组织各部门按制定的周期对风险和机遇进行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c.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4.3.1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有变化时;
b.组织机构、范围、人员、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发生重大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它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其它情况需要时。
4.3.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4.3.2.1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4.3.2.2风险和机遇的实施
管理者代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并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a.风险评估报告;
b.持续改进的机会;
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5相关文件
无
6相关记录
6.1风险和机遇和应对措施表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ADTC-CX-04-
1目的
为识别、评价公司能够控制的以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从而对其进行管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活动、生产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活动,汇总所识别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3.2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3.4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环境因素汇总表与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识别的时机
a) 公司管理体系建立之初;
b) 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涉及到新的服务、以及相关方要求等情况下,可适时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4.1.2行*后勤部组织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识别,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应是动词加名词的形式,如废气的排放、废水的排放、噪声的排放、电能、油的消耗等。
4.1.3各部门确定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其中活动的可涉及生产、办公、运输、交付等多个方面,并将识别到的环境因素登记到《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表》中。
4.1.4识别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查阅文件和记录法4.1.5为全面、充分地识别出所有环境因素,还应考虑:
a) 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b) 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c) 废水、废气、废弃物、资源、噪声、土壤污染以及其他方面情况。
4.1.6行*后勤部根据各部门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修改、补充、汇总、整理,建立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表》。
4.2环境因素评价
4.2.1行*后勤部组织各部门对已识别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一般先用是非判断法把能直接判定的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再用因子打分法评价其他环境因素,然后整理评价结果。
4.2.1.1是非判定法,出现下列情况可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 目前违反法律法规或超标排放;
b) 经常发生紧急状态或事故;
c) 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录》内的固体废弃物。
4.2.1.2因子打分法,对采用是非判定法无法判断的环境因素应采用因子打分法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a) 对污染类环境因素和能源资源类环境因素分别用a~e五个因子和f、g两个因子进行评价;
b) 给各因子设定等级区间和分值;
c) 确定总分计算公式并设定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标准;
d) 评价各环境因素在每一评价因子上的得分,并按公式计算出总分;
e) 将上述结果(包括各因子得分和总分)与重要环境因素判定标准对比,确定出重要环境因素。
4.2.2行*后勤部根据评价结果形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提交管理者代表。
4.2.2公司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到管理体系覆盖的各部门和场所。
4.3环境因素的更新
发生下述特殊情况,行*后勤部组织各部门执行4.1和4.2章节要求。
a) 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b) 公司经营范围发生变化;
c) 发生相关方重大投诉时;
d) 内审和管理评审提出要求时。
4.4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由行*后勤部及各相关部门按《记录控制程序》保管。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6管理记录
6.1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6.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7附录
7.1对污染物及噪声排放的评价方法及计算公式
注:当∑=a+b+c+d+e≥14时则评为重要环境因素,当a或b或d=5时,评为重要环境因素。
7.2能源、资源消耗评价方法及计算公式
注:当f=5或g=5或∑=a+b+c+d+f+g≥15时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ADTC-CX-05-
1、目的
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辩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开展时间:
4.1.1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
4.1.2每年年初在设定本年度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前进行。
4.1.3在相关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的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危险源辩识与评价。
4.2.1行*后勤部组织各相关部门人员从其活动、产品、生产、运行条件中找到能够控制或施加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填写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4.2.2行*后勤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2.3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
D——风险值
L——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大小来表示时,决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察,决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如表1。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表2。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于财产损失变化服范围很大,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值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1与之间,如表3。
表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风险值D求出之后,关键是如何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而这个界限值并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时期,组织应根据其具体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表4的内容可作为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及其相应风险控制策划的参考。
表4危险等级划分(D)
4.2.4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确定
4.2.4.1确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准则
a)D值70,要确定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b)下述情况可直接确定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曾经发生过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2.4.2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登记
将确定的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登记到“重大危险源清单”中。
4.3风险控制策划。
4.3.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4.3.1.1用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D值≥70,一定要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3.1.2运行控制。
D值≥20,要制定运行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4.3.1.3应急控制。
对于潜在的紧急风险情况,应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按程序进行管理。
4.3.2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危险源清单”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行*后勤部下发至各部门。
4.4当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各部门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补充辩识,并报行*后勤部进行风险评价,以重新确定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5、相关/支持性文件
无
6、体系运行记录
6.1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
6.2重大危险源清单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ADTC-CX-06-
1、目的
确保公司获取、识别和确定与本公司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范围
适用于与本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和确定。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对获取的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进行评价、确认及更新,并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这些要求和规定;
3.2各部门负责识别和确定本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按照收集、识别和确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执行;
3.3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行*后勤部对获取的环保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进行评价、确认及更新工作。
4、工作程序
4.1与本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包括:
a)国际公约
b)国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及各部委规章
c)省/市人大、*府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法规标准
d)市、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规范性文件
e)执法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
f)其它相关方的合理要求
4.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途径/p>
a)从省/市*府、环保行*主管部门、安全卫生行*主管部门、消防部门获取;
b)行业规定标准从行业主管局处获取;
c)从合作方、社区及公司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中获取其他要求;
d)专业报纸、杂志及专业网络等渠道获取。
4.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方法:
a)行*后勤部每年至少一次通过上述方式查询、获取相关合规义务;
b)行*后勤部以日常收文、网上查询等方式获取;每半年至少一次通过消防部门查询、获取相关消防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c)供销部从合同方、相关方处获取;
d)公司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利用外出开会、出差等机会获取;
e)各部门利用图书、专业杂志、咨询机构等渠道获取。
4.4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识别、评价和确定
4.4.1行*后勤部负责识别、评价和确定从获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中找出与本公司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关的章节条款;
4.4.2其它部门获取的合规义务,交行*后勤部识别评价,确定适用条款。
4.5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更新
4.5.1行*后勤部应建立《法律法规清单》,将确定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列入清单,并发放给各部门。
4.5.2废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要在清单中注销;
4.5.3各部门将最新获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报行*后勤部,及时更新《法律法规清单》。
4.6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管理
4.6.1各部门将获取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送行*后勤部归档并进行收文登记。
4.6.2纸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归档正版不予发放。当需要借阅或查阅时,应在借阅文件登记薄上进行记录。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购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用。
4.6.3废止的法律法规如需留作资料,应加盖“作废文件”印章予以标识。
5、相关/支持性文件
无
6、体系运行记录
6.1法律法规清单
目标、指标管理程序
ADTC-CX-07-
1、目的
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对公司总目标进行分解,在各部门建立分解目标,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制定、考核、修订及评审。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主持制定、修订和评审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3.2管理者代表协助总经理制定、修订和评审公司目标,并对目标分解进行审核;
3.3行*后勤部负责公司总目标的分解和完成情况统计;
3.4各部门负责各自目标的具体实施。
4、工作程序
4.1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4.1.1总经理组织制定公司质量目标、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质量目标应符合质量方针,包括满足产品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应先进、具体、可测量,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防止人身伤害与健康损害、持续改进、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承诺。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及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还应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有关的相关方的观点。
4.1.2行*后勤部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于每年初将质量目标、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分解展开至相关职能部门及项目,管理者代表对分解目标进行审查,确定后由行*后勤部下发至各部门。
4.1.3各部门根据分解目标,对员工开展培训,确保员工认识到本岗位工作与公司方针和目标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4.1.5为确保分解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可自行将部门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各班组和岗位,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或措施。
4.2目标的考核、评审与修订
4.2.1管理者代表每年组织行*后勤部对各部门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形成《质量目标分解考核一览表》、《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作为当年度管理评审的输入资料之一。
4.2.2对于未完成的目标值,行*后勤部应分析原因,确定责任部门,提出整改要求。
4.2.3管理评审时,总经理组织参与人员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2.4行*后勤部根据管理评审改进意见对目标进行修订,目标修订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重新审批和发放。
4.2.5更改后的目标应重新进行分解。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质量目标分解考核一览表
6.2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ADTC-CX-08-
1目的
制定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确保实现公司制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不断改进组织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的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制定和管理。
3、职责
3.1公司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3.2行*后勤部组织编制公司级的《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并组织评审,报管理者代表审批;负责检查管理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及贯彻执行情况;
3.3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公司级《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4、工作程序
4.1制定准则
4.1.1符合法律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4.1.2制定管理方案时要依据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
4.1.3考虑所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4.1.4考虑技术、运行(操作)和经费的需求来确定可行性;
4.1.5考虑相关方的要求。
4.2制定要求
4.2.1规定实现目标与指标的具体方法、时间表以及财务预算;
4.2.2规定相关职能和层次的部门及其职责,如:具体的实施、检查、评价部门岗位人员及职责等。
4.2.3根据优先顺序确定组织的具体措施(可针对单个产品、服务、场所或场所内的设施);
4.2.4涉及组织新的或修改的产品、活动或服务所需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评审,以及对原有目标与指标和方案的修订;
4.2.5尽力使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组织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相协调、一致。
4.3制定步骤
4.3.1由行*后勤部依据公司目标、指标、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组织编制公司级的《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生效。
4.3.2《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a)为实现目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
b)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3.3行*后勤部应定期和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方案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4.4管理方案的评审
所有管理方案的具体措施在组织实施前,必须经专业人员或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论证评审,确认可行后方可予以实施。
4.5管理方案的更改
凡有以下情况均应对管理方案进行更改:
a)当环境因素或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变更而导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与指标变化时;
b)涉及到新的业务项目开发、修改的服务提供等情况;
c)管理或治理措施发生变更时。
4.6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督验证
《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以受控文件的形式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行*后勤部负责每年至少一次对管理方案实施的进度与效果等进行监督验证。
5、相关/支持性文件
无
6、体系运行记录
6.1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ADTC-CX-09-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人力资源控制要求,以及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操作技能水平、环境意识和员工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意识,满足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实现提供基本保证。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员工、所有在公司控制下完成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任务的人员的培训,及资格管理活动的控制。
3、职责
3.1行*后勤部确定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影响的人员能力要求,负责编制《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负责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配备与资格管理;
3.2行*后勤部负责对特殊工种人员的资格管理,督促特种作业人员做好换证年审工作,建立特殊工种人员名册,并保存人员资格证或复印件备查;
3.3各部门应配合行*后勤部做好人员的培训、配备、资格管理,于年初根据本部门经营服务及管理需要提出《年度培训需求计划》表。
4、工作程序
4.1行*后勤部组织各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各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内容,明确各岗位的能力需求,编制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所取得的岗位资格;能力;工作经历。
4.2行*后勤部负责按照岗位任职条件配置相应的人员。所配备人员应能适应岗位能力要求。
4.4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
4.4.1每年初各部门根据工作需求,确定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对员工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工作经验及熟练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在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申请表》,报行*后勤部审核汇总。
4.4.2行*后勤部汇总各部门《培训需求申请表》,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要求、对象或范围、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及责任部门,《年度培训计划》报公司总经理或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4.5培训内容
4.5.1职业道德、相关意识及管理知识培训
对所有从事对质量/环境/工作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人员都应进行职业道德及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代表公司工作的人员)均应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等,使之掌握管理体系运作的方法与技术,包括评价管理体系绩效的方法与准则。
4.5.2岗位技术、技能培训
a)对要求持证上岗的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由上级有关部门办理上岗证书方能上岗。上岗证原件由行*后勤部登记保管,个人保存复印件。
b)对技术人员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技术管理水平。
c)对所有操作人员应就完成其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全面培训,使之能
—正确操作相关的设备、仪器、工具;
—明确自己的质量责任及对其它产品质量的影响;
—工作场所的安全要求。
4.5.3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培训
a)提高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使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人员均认识到符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及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让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人员了解他们工作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c)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人员在执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职责和重要性;
d)让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人员了解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5.4新员工上岗前培训及转岗培训
a)新毕业的大中专生上岗前培训由行*后勤部组织,培训合格后由行*后勤部负责分配到各部门实习。实习结束后由所在部门对其进行考核,考试合格,方可独立上岗操作。
b)员工调换工作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由行*后勤部组织进行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新岗位。
4.6培训计划的实施
4.6.1公司级的培训由行*后勤部组织实施,培训方式包括:自培、送外培训。
4.6.2自培:在培训时,由行*后勤部做好《培训记录表》,培训实施记录的内容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及要求、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教员、课程安排及考核和评价办法等。行*后勤部负责保存《培训记录表》。
4.6.3外培:公司不具备办班条件的业务技术培训,需送外培训。培训前由接受培训部门或个人提出申请,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行*后勤部办理相关手续后外培。完成学习课程并颁发了结业证书的,行*后勤部保存结业证书原件,个人保存结业证书复印件。
4.7考核、评价和总结
4.7.1内部培训后需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的方式可采用笔试、现场提问或实际操作等,填写《培训记录表》。
4.7.2行*后勤部年底对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实施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发现问题按照《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并保存实施记录。
4.8员工绩效考核
行*后勤部应组织制定员工绩效考核办法,规定考核的内容、标准、方式、频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
4.9记录与存档
建立并保持员工教育、经历、培训和资格档案及人员培训、资格鉴定记录,由行*后勤部归档保存。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
6、体系运行记录
6.1年度培训计划
6.2培训需求申请表
6.3培训记录表
6.4岗位证书登记表
信息沟通、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ADTC-CX-10-
1、目的
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协商、反馈有关信息,做好信息沟通与资料管理工作。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信息的传递、协商和与内外部信息的沟通、处理及记录。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宜对上级单位信息进行接收、记录、传递、反馈和处理;负责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沟通、处理和反馈;
3.2生技部负责对相关方信息进行接收、记录、传递、反馈,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处置结果。
3.3行*后勤部在签订物资采购合同时将将本公司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以文件形式告知供应商。
3.4各部门负责做好部门之间的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工作;
3.5员工代表负责代表员工参与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反映员工要求和建议,提出改进员工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4、工作程序
4.1信息的分类
4.1.1外部信息
a)有关本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信息;
b)监测机构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监督检查或鉴定结果及反馈的信息;
c)客户单位、社区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投诉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处理后的信息反馈;
d)相关方的要求。
4.1.2内部信息
a)体系运行中的各种工作记录和检查记录等信息;
b)有关运行中出现的事故、事件、不符合和纠正/预防措施的信息;
c)职责和权限的信息;
d)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信息的传达;
e)内审与管理评审的改进信息;
f)出现火灾、爆炸或其他险情的紧急信息;
g)员工的建议等其他内容信息。
4.2内部沟通与信息交流的方式
4.2.1接收信息
各部门要备有《信息联络处理单》,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内容记录内外部发来的电话、口头信息,要记录发出信息人、时间、信息内容、处理意见等信息。
各部门要备有《会议记录》,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内容记录内外部会议的信息。
行*后勤部及各部门的文件管理员,负责收集整理收到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文件、传真、通知等纸载体信息,并进行登记。
各部门接受或编制的表格、电讯、内部通报或其他口头传达等形式。
4.2.2发出信息
公司各部门可采用会议的形式发布信息。
公司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可在会上发布相关信息。
根据公司的规模和特点,内部一般信息常用口头和电话的方式。
涉及与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相关的信息,采用书面方式发送,形成文件予以答复。
紧急情况(如火灾、人员伤亡等)信息的发送:各部门备有公司行*后勤部负责人、公司分管领导的联系电话号码和火警电话号码,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拨打电话。
公司供销部通过合同向外部发出的与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相关的信息,采用书面形式发出。向外部发出的一般信息可采用书面、口头、电话等多种形式。
4.3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4.3.1外部信息的收集、交流与处理:
行*后勤部负责地方监测站、质监站、环保局、安全卫生主管部门等监测、检查结果及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当监测或检查结果出现不符合情况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理。
行*后勤部负责收集、整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策法规、标准等资料信息,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处理,并传递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
各职能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得的其他信息,应在二天内反馈到行*后勤部,行*后勤部应在“信息联络处理单”上进行记录,并根据需要传递到有关部门。
各部门收到的涉及质量管理、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外部信息,需在接到信息后一天内传递到行*后勤部。行*后勤部拟定处理意见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及时组织实施,并将处理意见或结果自接到信息后一周之内回复信息发出人,并作好记录;
行*后勤部负责与物资供应商进行信息沟通对其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施加影响,详见《采购和外包控制程序》。
在修订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前,必要时可走访相关方,调查收集他们的需求信息,提供管理评审时参考使用。
4.3.2内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各部门依据相关规定直接收集和传递日常信息,必要时建立书面记录。
行*后勤部按照相关程序文件传递质量方针、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更新的法律法规等信息。
紧急信息由发现部门迅速传递给行*后勤部,按《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处理。(紧急信息指:火灾、人员伤亡等)
其他信息,提供者以口头、电话、书面等方式传递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4.4参与和协商
4.4.1工作人员(非管理人员)应:
——适当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适当参与事件调查;
——参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和评审;
——对影响他们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更进行协商;
——对职业健康安全事务发表意见。
公司应告知工作人员参与的方式,员工代表的名单应予以公示。
员工代表应经常性地了解公司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参加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相关会议时,与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协商和沟通。
4.4.2公司应确保与外部相关方就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进行协商。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5.4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5.5采购和外包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相关方告知书
6.2相关方告知登记表
6.3信息联络处理单
文件控制程序
ADTC-CX-11-
1、目的
对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公司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
2、范围
适用于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批准发布一体化管理手册。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一体化管理手册,组织编制一体化管理手册。
3.3行*后勤部负责体系文件的控制管理,组织对体系文件的定期评审。
3.4各部门负责一体化管理手册的使用和保管、相关作业文件的编制与管理;负责本部门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确保文件的有效性。
3.5生技部负责贯彻执行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为确保生产过程的实施配备必需的标准规范,保管好上级下发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行*管理文件,确保所使用的文件为现行有效本。
4、工作程序
4.1公司受控文件分类
4.1.1第一层次文件:管理手册(包括管理方针、目标;体系覆盖范围等)
4.1.2第二层次文件:程序文件,管理体系中各模块的作业准则。
4.1.3第三层次文件:
a)通用性的作业文件、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公司自行制定的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b)技术文件;
c)合同、补充协议;
d)管理体系运行记录表格;
e)外来文件:
—国家或行业、地方颁布的有关的标准、规程规范、图集等;
—顾客提供的资料、技术洽商单等;
—收费标准、价格信息;
—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
—上级部门下达的及本公司下发的与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文件等。
f)针对特定产品、服务或合同编制的专项实施方案等。
4.2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码
4.2.1管理手册:ADTC-SC-
ADTC:重庆安都陶瓷有限公司;
SC:管理手册;:文件发布年号。
4.2.2程序文件:ADTC-CX-01-
ADTC:重庆安都陶瓷有限公司;
CX-01:程序文件及该文件顺序号;-文件发布年号。
4.2.3管理文件:ADTC/GL-××
ADTC:重庆安都陶瓷有限公司;
GL-01:管理文件及该文件顺序号;
注:作业文件也可用原编号或不编号。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适时增加作业指导书,规范各种工作。
4.2.4体系运行记录:管理记录以记录表单名称为唯一性标识,原则不编号。
4.2.5合同文件可按编制年月日编码。
4.3文件的编写、审核、批准、发放
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发布前应得到批准。文件的发放应确保与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人员均可得到现行文件的有效版本:
4.3.1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领导、行*后勤部组织编写,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由行*后勤部负责发放纸质文件;
4.3.2通用性作业文件由相关部门编写,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布,由行*后勤部负责上传至内部局域网供查阅或发放纸质文件;
4.3.3合同由供销部与客户单位洽商拟定,总经理后批准签订,供销部负责登记、发放;
4.3.5其它作业文件由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经部门领导审核,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发布,由编写部门负责登记、发放;
4.3.6应确保文件使用的各场所都应得到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管理手册及作业文件中的记录表格由行*后勤部提出发放范围的建议,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行*后勤部上传至公司局域网或发放纸质文档。
4.3.7各部门对纸制文件的发放时,领用人应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签字,发文件人负责保存好“文件发放登记表”。
4.3.8各部门应负责所保管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4.4文件的更改、换页、换版
4.4.1每年管理评审时,或当一体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标准发生变化、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管理评审的决定对文件进行更改、换版时,行*后勤部负责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文件的适宜性与充分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文件更改或更新;
4.4.2管理手册文件需要更改时,由申请人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文件更改由原文件编制部门负责组织,原审批领导审批;
4.4.3“文件更改申请单”批准后,由文件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文件更改。文件的修改方式可采用换版、换页或网上修改等方式进行,但应确保文件的更改状态得到识别;
4.4.4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版本号采用A、B、C…表示,更改次数采用0、1、2…表示,以确保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例如:0表示F版未进行修改,E/1表示E版文件进行了第一次修改。
4.5文件的管理、作废与销毁
4.5.1文件的管理
a)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都必须分类存放在干燥、通风、安全的地方;
b)各部门文件由本部门兼职资料员负责保管;
c)各部门资料员应定期对受控文件进行清理,必要时建立“受控文件清单”,各种受控文件的管理应方便查找;
d)任何人不得在受控文件上随意涂改,不准私自外借。
4.5.2文件的作废与销毁
a)所有失效或作废文件由发放部门及时从使用场所撤出后销毁;
b)对出于法律备查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收集的任何已作废的文件,都应进行登记并加盖红色“作废”印章,以防止误用;
c)需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经由主管领导口头批准后即可销毁。
4.6外来文件的控制
a)与经营服务有关的规程、规范、标准等由行*后勤部收集现行有效的信息定期公布,进行登记保管和控制其分发;
b)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由行*后勤部进行收集、登记、保管和控制其分发。
外来文件以编制单位名称作为标识,外来文件不得随意更改,更改必须有提供单位的书面通知。
4.7每年初由行*后勤部组织对现行规程、规范、标准进行评审,填写“外来文件清单”。各部门结合平时使用情况及时更换最新版本,作废文件按本章节4.5.2条款要求进行处置。
4.8作为特殊类型的文件“记录”应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文件发放登记表
6.2文件更改申请单
6.3受控文件清单
6.4外来文件清单
6.5文件回收登记表
记录控制程序
ADTC-CX-12-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记录的控制职责和要求,包括记录的标识、填写、收集、编目、归档、贮存、保管和处理,以证明公司的各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符合规定要求,并为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证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为提供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证据的记录的控制。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策划一体化管理体系记录格式,汇总编制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清单,必要时归档保存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记录;
3.2生技部负责对形成的技术资料进行日常的检查、检验记录,对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查,并负责归档保存;
3.3各部门负责管理体系中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记录控制和管理;
3.4管理者代表对记录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4、工作程序
4.1记录类型及标识
4.1.1记录是证实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技术档案资料,以及为提供符合要求及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而建立的记录。
4.1.2记录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电子媒介的如录像、光盘、软盘、磁带等。行*后勤部负责编制并及时更新本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记录清单,规定各种记录的填写部门、归档责任部门和保存期限。
4.1.3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记录采用表格名称进行标识,原则上不编号。当采用第三方的表单样式时,编号按第三方的规定执行。
4.2记录的填写要求
4.2.1管理体系涉及的各种表单、报告应按规定格式印制或复制,其格式更改必须经过审批并报行*后勤部备案。
4.2.2记录应按规定格式及时填写,项目技术档案资料等记录须与项目进度同步。签署姓名应填全名,不得省略或由他人代签,应具有可追溯性。
4.2.3记录内容填写应真实、准确,信息、数据完备,必须字迹清楚、图表清晰,如需审批或传阅的,应履行相应手续。
4.2.4记录用蓝或黑色笔填写,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书写。
4.2.5以计算机软件形式存在的记录为防止丢失,应有备份且有目录,U盘、软盘应放入隔磁容器存放并定期重新拷贝。
4.3记录的管理
4.3.1行*后勤部编制“管理记录清单”,将所有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汇总,包括名称、编码、保存期、保存部门等内容,并汇集备案记录的原始样本。
4.3.2各部门记录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记录的收集、分类、编目、整理、标识、贮存、保管。
4.3.3各部门负责将本部门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记录于每年初汇总,装订成册后编号归档,并填写“记录归档清单”。
4.3.4记录应妥善贮存和保护,以防止变质、损坏或丢失。记录的贮存应分柜分层,排列整齐,建立归档台帐以便于文件的检索查阅。
4.4记录的处置
4.4.1行*后勤部依据记录的不同类型和保存价值规定责任部门和保存期限,体系运行记录一般保存3年。
4.4.2记录保存超过规定保存期限,由记录保存部门编制销毁清册,经分管领导审批后销毁。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6.1管理记录清单
合同评审管理程序
ADTC-CX-13-
目的确保合同评审活动符合规定程序要求,以维护供需双方利益。
范围适用于对顾客要求的识别,对产品要求的评审及与顾客沟通。
职责3.1供销部负责了解顾客的要求,负责常规产品的评审,组织有关部门对特殊产品需求进行评审,负责与顾客沟通,
3.2供销部负责评审所需物料采购的能力。
3.3生技部负责评审产品的生产能力。
3.4生技部负责评审质量控制能力和检测能力。
3.5生技部负责评审运输能力。
3.6生技部负责评审设备保障能力
3.7总经理负责审批合同的《合同评审记录》。
程序4.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
供销部根据顾客的订货要求,如合同草案、技术协议草案订单及口头订单等,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顾客明示的产品要求,包括产品质量要求、交货期、支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要求;顾客没有明确要求,但预期或规定的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顾客没有规定,但国家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规定的高于顾客期望的附加要求。4.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在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供销部应对已识别的产品相关要求,负责或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确保:
产品有关的要求得到明确规定;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供要求时(如口头订单),在接受前已得到确认;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要求(如报价单)已予以解决;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4.2.1公司将产品分为常规产品和特殊产品两类,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评审方式。
常规产品:公司定型的产品、长期供货的产品。特殊产品:顾客对交货期、价格或数量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或需要改进的定型产品。4.2.2对于常规产品
新签合同由供销部销售人员审查顾客要求和内容,如无问题,可直接草签合同。草签后的合同报总经理批准,加盖公章即告生效。对老客户或已签订合同客户的订单(包括根据客户口头订单填写的《订单确认表》),由销售人员负责审查,供销部负责人直接在订单上签署意见,必要时经客户书面确认(用传真方式)。4.2.3对于特殊产品
供销部将已识别的产品要求填入《合同评审记录》,并交相关部门传阅评审。各部门分别对价格、付款条件、质量控制能力、生产能力、交货日期、运输方式等项目进行评审,填写《合同评审记录》的相关栏目并签名确认,《合同评审记录》由总经理审批后完成评审。4.2.3供销部负责《合同评审记录》、合同、订单及其他相关文件交保存,包括对于评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及评审结果的实现等跟踪措施的记录。
4.3顾客的沟通
4.3.1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员对产品要求中有关内容提出问题或修改建议时,由供销部负责与顾客联系,征求其书面意见。
4.3.2供销部负责合同执行的跟踪与监督,根据需要及时将信息与顾客沟通,并处理顾客的反馈和意见。
4.4产品相关要求的变更
当产品相关要求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变更时,与顾客协商一致后可修改相应的文件(如合同、订单确认表等),合同的更改应由供销部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并通知相关部门。
5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顾客满意程度测量程序
6质量记录
6.1合同台帐
6.2合同评审记录
6.3合同/订单
采购和外包控制程序
ADTC-CX-14-
1目的
对采购及外包过程进行控制,确保所采购的产品/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对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控制。
3职责
3.1供销部组织对供方进行评价,编制《合格供方名录》,对供方的业绩定期进行评价,建立供方档案;制定采购计划,负责采购的具体实施。
3.2生技部编制《检验规范》,负责对采购物资的进货验证。
3.3总经理批准《供方调查评价表》。
3.3总经理批准《采购计划》。
4程序
4.1采购物资分类
生技部负责制定《检验规范》,根据其对随后的实现过程及其输出的影响,将采购物资分为两类/p>
重要物资: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的物资。辅助物资:非直接用于产品本身的起辅助作用的物资。4.2供方评价
4.2.1供销部根据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和生产需要,通过对供方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供货期等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选择合格的供方。评价结果记入《供方调查评价表》。
4.2.2对有业务往来的重要物资供方,应提供书面证明材料,以证实其质量保证能力:
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在有效期内);体系认证证书(如供方具有时);供方简介和产品简介。4.2.3评价合格的供方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4.2.4对于零星采购的辅助物资,其进货验证记录作为供方评价记录。
4.3采购
4.3.1采购计划
供销部根据生技部的《生产计划》、公司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对于临时采购的物资,生技部填写《临时采购单》,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采购计划应明确产品规格、数量、质量要求和交付时间。
4.3.2采购的实施
供销部根据批准的《采购计划》、《临时采购单》,按照采购物资的重要程度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并进行采购;第一次从合格供方采购大批量重要物资时,应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明确品名规格、数量、质量要求、技术标准、验收条件、交付期限、违约责任等;必要时,供销部可将相应的技术要求作为合同附件提供给供应方。4.5采购产品的验证
4.5.1对采购的原材料、外包等一般采用以下验证方式:
材料进场后由生技部进行进货验证;生技部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对后一种情况,生技部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
4.5.2验证活动包括外观检查观察、合格证明文件审核等方式,必要时可进行测量/试验,详见《检验规范》。
4.5.3供方产品如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供销部要求供方进行整改,如发出两次整改要地注后而供方的产品质量仍没有明显改进的,应取消其供货资格。
4.5.4生技部每年对合格供应方进行一次跟踪复评。
4.6外包供方的管理
对外包供方的管理,也应执行上述条款规定。
5.相关文件
5.1检验规范6质量记录
6.1供方调查评价表
6.2合格供方名录
6.3供方业绩评定表
6.4采购计划
6.5临时采购单
6.6采购合同/协议
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程序
ADTC-CX-15-
1目的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2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的防护及放行、产品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顾客财产的控制。
3职责
3.1生技部负责指导生产厂进行生产和过程控制,标识、可追溯性控制,
3.3生技部负责生产设施的维护保养,负责产品的防护。
3.2生技部负责提供相应的检验规范、编制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3.3总经理审批《生产计划》,负责设备采购的审批。
3.4生技部对生产车间的工作环境安全进行控制。
3.5供销部产品的交付和售后服务。
4程序
4.1生产和服务提供
4.1.1生技部应获得必需的产品要求信息,如产品工艺卡、工艺指导书、生产计划等。
4.1.2获得作业指导书:对拟生产的产品应编制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4.1.3选择、配备、使用适宜的生产设备,并有计划地维修,以保持规定的生产能力。
4.1.4配置并使用监测设备,对产品的如几何尺寸进行测量,控制在规定或允许的范围内。
4.1.5按规定要求实施产品放行、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
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或交付顾客;按合同(协议)约定的交付方式向顾客提供产品;产品交付后应提供的售后服务等。4.1.6产品交付后的活动
供销部负责与顾客联络,妥善处理顾客投诉,保存相关服务记录。供销部负责顾客满意度调查。咨询、产品维修服务:对顾客面谈、信函、电话、传真等方式的咨询,供销部负责解答并记录,暂时未能解答的,应详细记录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后给以答复。对于交付后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4.1.7生产计划
生技部根据获得的生产需求信息,结合生产能力,于每月底制定下月的《生产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到各部门和车间作为采购、生产等的依据。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填写《领料单》向库房领取所需物料,填写生产记录。4.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某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应对这样的过程进行确认。
特殊过程确认工作包括:
作业之前,班组长应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要求培训。从事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使用适宜的设备,并保证设备工作在良好状态。操作人员按工艺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对过程的重要参数进行记录,作为日后追溯的重要原始资料。再确认:当生产条件、人员、设备或技术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上述过程进行再确认。4.3标识和可追溯性
4.3.1产品标识的方法和要求
生产操作人员、库管员等应按以下方法和要求进行产品的标识:
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可采用产品流转卡、标签、标牌等方法进行产品标识。当使用框、箱等进行生产流转或贮存产品时,框、箱上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应与实物一致,可不再使用其他的标识。4.3.2状态标识的方法和要求
检验人员应按以下方法和要求进行检验状态标识:
经检验过的成品,用“合格”或“不合格”标识牌(卡)或划分的合格或不合格区域等方式进行标识。待检验或检验结果未出的产品,用“待检”标识牌作为其状态标识。采购的物资经验证不合格,挂“退货”或“待处置”或“拒收”等标牌进行标识。4.3.3可追溯性
当有合同、法律法规要求或质量控制要求时,应按以下方法和要求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在产品的生产记录上标识产品的批号、生产日期、生产者姓名;检验记录上标识检验员的签名、日期、结论等标志。4.4顾客财产的控制
4.4.1顾客财产包括顾客提供的有关图纸或技术文件(含知识产权)、原材料等。
4.4.2顾客具体提供财产的范围、方式和数量,通常由生技部与顾客协商一致后,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并及时向顾客索取。
4.4.3顾客财产的验证
生技部对顾客提供的原材料的合法性、合格性、完整性、适用性、完好率等进行审查验证,达到规定要求后才可进行签收,对不满足要求或所缺的资料向顾客索取。
验证要求:
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资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数据是否准确、齐全。资料的授权人签字是否齐全。4.4.4顾客财产
接收部门对顾客财产应妥善保管,并加以保护。如发现丢失、损坏或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顾客,要求顾客重新提供或补充提供。当产品按有关要求完成后,使用部门将顾客财产根据生技部与顾客的约定归还或保存,如归还,由生技部建立《客户提供资料移交清单》,由顾客验收、签认。4.5产品防护
4.5.1标识
本公司的产品属于易碎品,在产品周转或贮存地点需特殊的防护标识。
4.5.2搬运
原材料、产品出入库使用人力搬运方式,机动车辆运输,雨天应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淋湿、防摔坏。
4.5.3包装
本公司产品需包装完好,放可交付。
4.5.4贮存
本公司产品应在规定的时间交付客户,生产的产品需入库储存。
4.5.5保护
在产品的运输、储存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水干、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产品质量。
相关文件5.1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5.2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5.3产品监测及检验控制程序
5.4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生产计划
6.2特殊过程预先确认表
6.3顾客提供资料清单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测量程序
ADTC-CX-16-
1、目的
建立和保持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用于监视和测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2、范围
适用于对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常规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对环境健康安全表现、运行控制情况进行日常监察。
3.2行*后勤部负责对公司办公区域的环境健康安全运行控制进行日常监察。
3.3行*后勤部负责对各部门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日常监察。
3.4各职能部门:
3.4.1按程序规定作好本单位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记录;
3.4.2配合行*后勤部作好对本部门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督导和监测工作。
4、工作程序
4.1监测内容
4.1.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执行情况;
4.1.2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进程及完成情况;
4.1.3有关的运行控制以及监测设备的管理情况;
4.1.4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表现、机构和人员职责的实施情况;
4.1.5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1.6被动性绩效测量,即监视健康损害、事件(包括事故、未遂事故等)和其他不良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历史证据。
4.2办公区域及生产车间的监测检查
4.2.1行*后勤部负责定期对公司的固废分类、办公现场的安全用电、节能降耗、人员培训实施等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有关过程的控制要求得到落实并在《日常运行检查记录表》做好登记。
4.2.2行*后勤部应对相关区域的消防应急设施的管理进行检查,并在《日常运行检查记录表》中做好登记。
4.2.3行*后勤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体检,监视及预防好各种健康损害的发生,收集并保存有关人员的《人员健康结果汇总表》。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记录管理程序
5.2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日常运行检查记录
6.2人员健康情况汇总(外部提供)
6.3体检报告(外部提供)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ADTC-CX-17-
1、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并做出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不良后果。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区域内及生产车间可能发生的火灾、危险化学品意外泄漏、重大工伤事故、超标排放以及特殊紧急情况(洪水、地震等)处理。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制定重大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负责与外部消防、医疗、环保及安全行*后勤部门的紧急联系;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紧急情况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验证,并完善本程序。
3.2总经理负责审批编制的应急计划,针对应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因周围环境变化情况而做出的及时进行调整。
3.3行*后勤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应急预案,依照预定的应急方案,对本出现的重大事故和紧急情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消除发生重大事故的影响。
3.4公司所有员工应就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做出积极响应。
4、工作程序
4.1公司可能出现的重大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包括:火灾、交通事故等)造成人员死亡等。
4.2应急准备
4.2.1公司成立紧急事故处理机构,在紧急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履行其特定的职责并保持整个团队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行*后勤部应于每年初根据人员变化进行紧急事故处理机构调整,确保紧急事故组织的落实。紧急事故处理机构常设在行*后勤部。
1)紧急事故处理机构如图所示:
2)紧急事故处理机构人员组成:
紧急事故总指挥:负责组织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担任(如果总经理和管理者代表都不在,现场职位最高的人员就是总指挥)。
联络人: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和事故处置工作。由行*后勤部经理担任。
项目负责人:负责生产车间应急现场的紧急情况处理,由生技部经理担任。
通报组:负责日常消防设施的监控和紧急情况时的信息传递。
应急小组:各部门指定的从事抢险的人员。
急救小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由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组成。
必要时,还可考虑让有关相关方的人员也参与其中。
4.2.2行*后勤部应做好应急物质器材的日常准备,如:消防系统、消防器材、疏散路线、泄漏吸收材料、报警系统、急救药品及器材等。
4.2.3行*后勤部应组织救援学习和训练。行*后勤部举行应急演习以验证应急计划和措施,并填写“应急演习记录”。
4.2.4行*后勤部负责健全包括社会消防队、医院、环保局、安全行*后勤部门等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紧急事故组织人员联络表”,并与消防队、环保局及安全行*后勤部门等保持联络,以获取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相关资讯。
4.3应急响应
4.3.1火灾
1)一般规定:
—消防设施、消防通道任何时侯都不得被阻碍;
—消防设施不得用作其它用途;
—如应急灯和手提式灭火器有损坏情况,行*后勤部应组织进行维修;
—故意损坏消防设施的人将受到处罚;
—公司有禁烟标志处禁止吸烟;
—燃烧及其它高温作业需经项目负责人批准。
3)必要时,行*后勤部负责联系具备相关资格的供方每年对公司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及维护。
4)行*后勤部负责定期组织对公司的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及维护。
5)火灾发生,启动公司紧急事故处理机构和应急预案,紧急事故处理机构各小组应准确到位,各施其职。总指挥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如需紧急疏散应按4.3.7进行,并命令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展开救援。
—急救小组成员应立即救护伤员,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伤员进行清洗包扎或输医院抢救。
—行*后勤部应迅速向主管上级公安、劳动、环保、卫生报告事故情况。
—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组织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4.3.3地震
—如果根据预报将发生地震,总指挥应安排紧急事故组织的成员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小组成员应巡视所有的建筑物,关闭电源,对部分遇水而产生热力、燃烧或有*气体的化学品,应转移到安全区域或地点。
—因为地震后的建筑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弱点的可能性及考虑到发生余震的可能性,任何人员不得在第一次震波平息后继续留在建筑物内或允许其返回建筑物内。
—只有在本地建筑部门检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批准重新进入后方可允许员工返回。
4.3.4紧急疏散计划
1)当火势不能控制或其它紧急情况存在威胁(全体)雇员(包括访客)健康/安全的危险时,应进行撤离疏散(参考紧急疏散路线图)。疏散命令可能来自于公司内,也可能来自当地*府部门。
2)紧急疏散期的其它要求
—所有人员必须将重要文件放好上锁,电子文件可采用备份形式保存。
—办公区人员应立即关闭电脑、UPS及其他使用的电器并拔下所有电器插头,再在现场疏导员的指引下从最近的安全出口撤离到安全区。
—组织人员疏散时不得使用电梯,应从楼梯有序的进行疏散。
—不得在设法离开现场时奔跑、推搡,应按照疏散路线进行疏散。
—现场人员应设法从其区域指定的主要出口撤离。
—机动车驾驶员需立即将车驶离现场,任何情况下机动车都不得堵塞出口处,车钥匙应留在弃用的车上。
—旦离开现场,不要再冲进现场寻找遗失的文件或其他物品。
—只有紧急事故组织总指挥(或其授权者)或负责本事故的*府官员才能决定结束紧急响应活动和批准重新回到现场。
4.4可行时,各职能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让有关的相关方适当参与其中。
4.5公司应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必要时进行修订,特别是在演练和紧急情况发生。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预防与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应急预案
6.2应急演习记录
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
ADTC-CX-18-
1、目的
收集并反馈顾客对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信息,评价本本公司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监测和测量顾客满意程度,评价本公司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2、范围
适用于顾客满意程度的日常监视和定期控制的管理。
3、职责
3.1供销部负责归口处理顾客的意见及投诉,确定责任部门,保存相关服务记录;组织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测量,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潜在需求。
3.2各职能部门负责将收集到的顾客信息传递到供销部,并负责处理责任范围内的顾客投诉。
4、工作程序
4.1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范围
既包括产品质量、交付、技术能力和服务等方面直接反映和间接反映,也包括顾客需求和期望的潜在信息;既包括满意的正面信息,也包括不满意的负面信息。4.2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4.2.1信息收集
供销部应随时与顾客沟通,保证信息畅通。供销部应随时收集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包括投标过程的诚信度、技术方案可行性和先进性、顾客需求和期望等方面的信息;每年由供销部定期对本公司的顾客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直接收集顾客的满意度信息。
4.2.2信息处理
供销部对收集到的顾客满意方面的重要信息应如实做好记录,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提交管理评审。
收到顾客投诉和抱怨的信息,应如实记录,进行及时处理,处理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顾客。必要时要在收到投诉和抱怨的适当时机将有关情况上报给相关领导。
4.3信息测量分析和利用
供销部每年将收集到的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纵向比较,对顾客满意度进行测量,得出分析报告,并将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供本公司决策、改进参考。若引起相关文件修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报告内容包括:
顾客满意程度的总体结果(调查表的发放及回收份数、总体以及各分项的满意率);顾客未来的需求和期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4.4改进
供销部应根据报告内容,对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责任部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对个别顾客的误解意见,供销部应进行必要的解释、沟通。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6.3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
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ADTC-CX-19-
1、目的
定期评价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使各种活动符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的定期评价。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管理评审之前,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
3.2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本部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遵纪守法、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合规性评价的依据。
4、工作程序
4.1合规性评价的时机和频次
正常情况下每年至少评价一次,一般在内审之前,两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下应及时追加评价,如:
a)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化;
b)承接特殊项目时;
c)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重大污染事故;
d)员工及相关方有重大抱怨。
4.2评价准备
4.2.1通常由管理者代表授权行*后勤部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要时也可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采取会议方式进行评价。
4.2.2评价人员要求:
a)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b)熟悉本公司的产品、活动及生产过程;
c)熟悉本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风险;
d)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知识。
4.3评价方法和形式
合规性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或以下方法相结合进行。
a)集中式:组织相关的部门以会议形式集中评价,通过现场评价报告。
b)结合式:各部门日常监控发现法律法规不符合时,及时书面报告行*后勤部。
4.4评价内容
合规性评价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a)公司重大环境因素与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符合程度。
b)对生产过程中重大危险源控制情况与有关法规的要求的符合程度。
c)环境及安全指标监测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符合程度。
d)其它方面与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4.5评价输出
行*后勤部根据输入信息,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合规性评价报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行*后勤部负责《合规性评价报告》的发放和归档。
4.6改进
4.6.1对评价中发现的不符合,由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经管理者代表确认后实施纠正,行*后勤部负责对实施结果跟踪验证。
4.6.2出现重大不符合时,管理者代表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
4.7《合规性评价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之一。。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纠正及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合规性评价报告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ADTC-CX-20-
1目的
通过对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以有效防止不合格品的误用或交付。
2范围
适用于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评审、处置和验证的控制。
3职责
3.1生技部负责评审不合格品并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置,跟踪验证不合格品的处置结果。
3.2检验人员负责判定不合格品,对不合格品进行记录、标识,并进行有效隔离与控制,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处置后的产品重新检验。
3.3供销部负责办理不合格采购产品的退货和交付后及客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置。
3.4生技部按评审意见处置不合格品。
4工作程序
4.1不合格品的分类
4.1.1一般不合格
个别或少量不影响产品质量,通过返工可以消除且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元以下的不合格。
4.1.2严重不合格品
经检验判定的批量不合格,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不合格处理的材料费、人工费超过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性能技术指标等的不合格。
4.2 采购不合格品的控制
4.2.1通过验证或检验发现的不合格的采购产品(原材料、外包产品),生技部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隔离,挂牌作出明确标识。
4.2.2生技部应根据不合格品情况作出评审意见。不合格品评审人员由生技部检验员担任,检验员应由总经理书面授权。
4.2.3采购不合格品的处置
退/换货;让步接收。4.2.4让步接收必须经总经理签字同意。供销部应记录采购产品的不合格情况,评审意见及处置结果,填写《不合格产品评审与处置记录》。
4.3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控制
4.3.1通过检验,检验员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进行严重性评价,并记录不合格情况。
4.3.2对不合格半成品、成品采取挂牌或在记录上注明“不合格”的形式进行标识。
4.3.3一般不合格品由生技部进行评审,并提出处理意见,填写《不合格产品评审与处置记录》。发现严重不合格品,生技部应立即向总经理报告,由生技部组织进行评审,生技部有关人员参加,并提出处置方法及要求,填写《不合格产品评审与处置记录》。
4.3.3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的处置方法
返工或返修;报废。4.4未经验证、检验的采购品不得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交付顾客。
4.5经返工、返修后的不合格品应重新进行检验。
4.6对于可能再次发生的不合格品,由不合格品评审人员要求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题分析,采取纠正措施。采取纠正措施的活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7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对于已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分清不合格的类型,生技部应组织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有关规定;生技部应及时与顾客协商处理的办法,以满足顾客的正当要求。
5相关文件
5.1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不合格产品评审与处置记录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ADTC-CX-21-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策划和组织内部审核的职责,以验证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并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开展“一体化”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活动的控制。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
3.1.1负责领导策划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并确定审核目的和范围;
3.1.2批准审核计划,任命审核组长,批准成立审核组及成员,并负责对审核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与评价。
3.1.3批准内部审核报告,将审核中发现影响体系运行的重大问题提交管理评审。
3.2行*后勤部
3.2.1负责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3.2.2组织审核组对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2.3保存内部审核工作中所形成的记录。
3.3审核组长
3.3.1按照审核目的、范围、依据,编制审核日程安排,做好审核准备工作,负责组织审核的实施。
3.3.2全面负责审核所有阶段的工作,有权对审核工作的开展和审核结果作出最后决定。
3.3.3提交不合格项报告和审核报告,并对审核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负责。
3.4审核员
3.4.1根据任务分工编制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报审核组长批准后实施。
3.4.2积极配合并支持审核组长工作,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收集、分析、评价客观证据,报告审核结果,填写不合格项报告,交审核组长审核。提交完整的审核记录。
3.4.3在受委派时,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进行跟踪验证。
3.5受审核方(公司领导层、职能部门)
3.5.1向审核组提供保证审核有效进行所需的资源和资料,配合审核组完成审核任务。
3.5.2确认不合格项报告,依据不合格项报告内容分析原因,制订纠正措施,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完成。
4、工作程序
4.1审核准备
4.1.1每年年初,行*后勤部应策划审核方案,编制《年度内审方案》,策划时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年度内审方案》应保证每年对质量体系的所有要求及所有部门至少审核1次,两次内审时间间隔期不超过12个月,必要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可增加审核次数。
4.1.2行*后勤部针对每次审核,负责提出内审组成员名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1.3管理者代表为每次审核任命组长及批准审核组成立,审核组成员应经过培训并具有审核能力的要求,审核组内部任务分工时,应考虑审核员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负责。
4.1.4内审组长依据《年度内审方案》的安排,编制审核的具体《内部审核实施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包括内容:
—审核目的、范围、依据;
—审核日期及时间安排;
—审核组长、审核员名单;
—审核部门和涉及的标准条款;
—首、末次会议时间等。
4.1.5审核组长负责至在审核前向受审方发出《内部审核实施计划》,以取得受审核方的确认。
4.1.6受委派的审核组成员应在实施审核前,研究有关文件,根据审核组长的分工编制检查表,准备有关记录表格。
4.1.7受审核方接到《内部审核实施计划》后,按照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与要求做好审核的准备,包括:
—使用的管理体系文件、规范、标准、图纸、技术文件等是否为有效版本;
—有关管理文件、记录是否准备齐全,便于查阅;
—各项管理活动是否按管理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等等。
4.2审核实施
4.2.1由审核组长按计划安排的时间召开由公司领导层、各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及审核组成员参加的首次会议,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主要内容:
—阐述审核的目的、范围、审核依据。
—说明审核计划安排,介绍审核员。
—听取受审方负责人简要介绍体系运作和受审准备工作。
—明确陪同审核的联络人员。
4.2.2首次会议结束后,审核员根据审核计划及检查表要求,通过交谈、实地观察、查阅文件和记录等形式进行抽样检查,填写审核记录并就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出具《不合格报告》,交受审核方负责人签字确认,然后提交审核组长。
4.2.3审核组长对审核员提交的《不合格报告》进行分析,分类汇总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内部审核报告》。
4.2.4审核组长主持末次会议,宣布审核结论及《不合格报告》。审核组应作好末次会议记录。审核结论应明确本公司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符合性,以确定是否符合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4.3审核的后续工作
4.3.1审核结束后,审核组长将《内审检查表》、《不合格报告》、《内部审核报告》等记录报送行*后勤部。
4.3.2受审方接到《不合格报告》后,由负责人组织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计划,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整改工作完成后将完成情况记录在《不合格报告》》上报行*后勤部。
4.3.3行*后勤部根据受审方报送的《不合格报告》委派审核员,开展纠正措施跟踪验证,验证结果报行*后勤部。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年度内审方案
6.2内审员任命书
6.3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6.4内审检查表
6.5不合格报告
6.6内部审核报告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ADTC-CX-22-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管理评审的要求,对现有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改进,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审活动,包括管理方针、目标、指标的评审。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批准管理评审报告,确保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审核管理评审报告。
3.3行*后勤部负责管理评审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收集并提供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编制管理评审报告,并负责纠正和改进措施实施后的跟踪和验证工作。
3.4各部门负责准备并提供与本部门有关的评审所需的信息,并负责评审中提出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工作。
4、工作程序
4.1管理评审的计划
4.1.1管理评审计划
一般情况下管理评审每年进行一次,对该年度的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行*后勤部应于每年年初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提交总经理批准。《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应包括:
—评审的目的和范围;
—评审组人员组成;
—评审日期;
—评审内容;
—评审准备工作要求;
—其他有关事项。
4.1.2追加管理评审计划
在以下情况下应增加管理评审次数,由总经理根据评审的目的不同提出:
a)当公司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资源发生重大改变与调整时;
b)当公司发生重大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相关方连续投诉时;
c)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发生变更时;
d)当总经理认为有必要时,如认证前的管理评审;
e)顾客、内部反馈及其它与过程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反映质量呈下降趋势。
4.2管理评审的内容
4.2.1管理评审的输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管理体系审核结果(包括内审、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
b)员工参与和协商的结果;
c)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d)相关方反馈(包括投诉)的处理,顾客的满意度测量结果;
e)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f)质量、环境、安全事故、事件调查处理,过程及产品质量趋势;
g)方针、目标、指标,以及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
h)以前管理评审所确定的跟踪措施的执行情况;
i)可能影响公司管理体系的变化,如:公司所处环境的变更,相关方要求的变化
j)风险和机遇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k)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等。
4.2.2管理评审的输出要反映出对以上输入进行比较和评价的结果:
a)管理体系过程及相应文件修订的需求;
b)方针、目标指标是否适宜,是否需要修改;
c)产品改进的需求;
d)管理体系资源是否充足、适宜;
e)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f)对上述评价结果所需采取的跟踪措施;
g)对改进的建议。
4.3管理评审的准备
4.3.1参加管理评审成员应了解和掌握评审要求,并作好评审准备,如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4.3.2行*后勤部在评审前按《管理评审计划》,并在管理评审开始实施前个工把安排和要求通知各有关部门,各部门按评审内容和职责针对本部门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编制《各部门管理评审输入资料》传递到行*后勤部。各部门应提供的信息包括(不限于):
a)行*后勤部: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依据公司现状及发展规划,对人力资源配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最新的法律、法规信息及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外审、内审及纠正措施验证信息;上一次管理评审后纠正与改进措施跟踪情况;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状况。
b)生技部:材料供应是否满足生产的需要。
c)供销部:市场信息,招投标、合同签订及合同履约情况;顾客反馈的信息(意见及建议),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及分析评价报告。
各部门还可就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有效性方面的问题及建议提供信息(可以包括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组织机构、人员与资源配置的适宜性等方面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4.3.3行*后勤部负责将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分别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收集的信息编制“管理评审输入资料”,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给参加评审的人员。
4.4管理评审的实施
4.4.1评审会议
总经理主持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评审方式采用会议评审或现场评审形式进行。
管理者代表向会议报告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及有效性的情况,参与评审人员按“管理评审输入资料”的评审内容逐项评审,评审应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提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案。
对于系统性问题和影响大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尤其是那些经常发生问题区域和纠正措施无效的问题,以及可能导致问题再发生的趋势要特别注意。
4.4.2评审结论
a)总经理对所涉及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包括进一步调查、验证等)。
b)总经理对评审后改进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体系、资源、方针、目标、顾客要求的产品是否需要调整;是否需要进行产品、过程审核等评审内容相关的要求)。
c)总经理对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行*后勤部负责作好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措施并落实责任,对改进时限做出规定。
4.5管理评审报告
4.5.1行*后勤部对管理评审的内容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提交总经理批准,并分发至各部门。
4.5.2评审报告的内容包括:
a)评审目的;
b)评审日期;
c)参加评审人员;
d)评审的内容及结论;
e)采取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
4.6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4.6.1对管理评审做出的改进措施,由行*后勤部根据会议评价结论填写《改进措施记录及验证表》,负责组织责任部门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到位。行*后勤部负责对改进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验证和评价,做好跟踪验证记录,提交管理者代表和总经理。
4.6.2管理评审导致的纠正预防措施,按程序文件《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6.3管理评审做出的关于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按程序文件《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管理评审计划
6.2管理评审会议通知
6.3各部门管理评审输入资料(无表式)
6.4管理评审报告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ADTC-CX-23-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潜在不合格、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及事故/事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次出现,以实现持续改进,确保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符合规定要求,不断提高相关方满意程度,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范围
适用用于公司针对事故、事件、不符合及不合格品而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管理。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审,负责收集回访中的不合格信息,并分析原因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实施。
3.2行*后勤部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采取与“三合一”管理体系有关的纠正措施的活动,并对纠正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审。负责组织内外部管理体系审核中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将预防措施实施的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3.3各部门负责本单位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验证记录。
4、工作程序
4.1纠正措施
4.1.1纠正措施始于质量问题的识别,应首先对不合格或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补救,使不合格产品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并根据问题的大小和再发生的风险,评审采取纠正措施的必要性,确定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措施,以防止或减少问题再次发生,对可能再次重复发生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1.2不合格信息来源
a)内外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b)过程监测结果;
c)管理评审报告;
d)顾客满意程度分析报告;
e)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投诉;
f)产品/服务不合格报告,等等。
4.1.3当产品或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格,首先应采取补救措施以消除影响,减少损失,不合格品的处置应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对已交付的产品发现问题时应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时向顾客报告并协商处理办法。
4.1.4对不合格利用统计工具查找原因,产品不合格原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a)人员:素质、技能、经验、责任心等。
b)设备、机具、材料:生产设备能力、维护保养情况、检测工具使用。
c)材料:包括采购、运输、保管、使用。
d)方法:工序安排、操作方法。
e)环境:生产或工作环境。
f)计量: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g)文件:作业指导书可操作性
4.1.5责任部门应根据质量问题对成本、产品质量、安全性及顾客满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依据不合格的严重程度及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是否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
4.1.6纠正措施应包括
a)消除不合格原因的措施,包括应开展活动的方法、步骤、要求;
b)必要的资源要求;
c)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d)完成时间;
e)评价与验证方法、人员。
4.1.7针对以下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a)同一供方同一种产品,连续两次出现严重不合格:由行*后勤部填写“纠正措记录及验证表”中“不合格事实”栏,传真给供方,要求供方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纠正措施后传回,由行*后勤部对其下一批物资进行跟踪验证。当同一种物资向同一供方连续发出两次处理单而质量未有明显改善时,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
b)产品、生产过程出现重大不合格或同样的不合格多次出现时:由生技部评价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填写纠正措施记录及验证”中“不合格事实”栏,定出责任部门分析原因,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并实施,行*后勤部负责跟踪实施结果,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
c)当出现顾客对投诉时:由供销部评价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填写纠正措施记录及验证表中“不合格事实”栏,定出责任部门分析原因,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并实施,行*后勤部负责跟踪其实施效果,并评审其有效性。
d)当出现内外审核不合格报告时:由内审组发出“不合格项报告”,记录不合格事实,由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纠正措施,经审核员确认后实施并跟踪验证。
e)对管理评审所形成的改进措施:由行*后勤部填写“改进措施记录及验证表”,定出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并实施,行*后勤部跟踪实施结果,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
4.1.8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纠正措施制订依据
a)公司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不符合;以及外部环境健康安全体系审核的不符合报告、管理评审报告等信息;
b)外部(公众/相关方/供方)对公司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c)公司生产服务中出现的环境健康安全事故、事件,或产生同一性质的环境健康安全问题被公众或相关方多次投诉。
d)绩效监视与测量中发现的不符合。
e)未能有效控制而可能出现的潜在环境健康安全问题。
4.1.9纠正措施的制定、风险评价和实施。
a)行*后勤部依据所发生的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确定责任部门,并督促其制定纠正措施;
b)责任部门制定出纠正措施,对不需经费就可以治理、控制的项目,可以不报行*后勤部进行风险评价和确认,由责任部门自行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助开展,行*后勤部进行跟踪、监督;对需投入资金进行治理的项目,应先报行*后勤部进行风险评价和确认,再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最后经总经理批准实施。
c)纠正措施实施完毕,由行*后勤部跟踪其实施效果,并评审其有效性。如未达到预期目标或指标,应重新组织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直至该问题得到解决。
4.2预防措施
4.2.1定期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以发现并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从根本上防止不合格发生。预防措施的信息来源:
a)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过程和作业,存在着潜在不合格因素及质量隐患;
b)交付后收集的顾客对产品质量反馈意见;
c)管理记录反映的潜在的不合格;
d)管理体系运行中潜在的不合格;
4.2.2行*后勤部负责收集4.2.1中d)的信息来源,分析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和内外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评价是否需采取预防措施,确定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分析潜在的原因,制订预防措施,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行*后勤部跟踪其实施效果,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
4.2.4对批准的预防措施各部门负责实施,实施结果报行*后勤部备案。
4.2.5对各部门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及结果,由行*后勤部跟踪其实施效果,评审其有效性,并将有关信息提交管理评审予以评价。
4.3由纠正和预防措施产生永久性更改时,应纳入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管理体系文件中,更改必须按程序文件《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4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活动,应填写《纠正措施记录及验证表》并保存。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体系运行记录
6.1纠正措施记录及验证表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ADTC-CX-24-
1、目的
对于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有关的运行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其符合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要求,以实现环境行为的不断改进。
2、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控制。
3、职责
3.1行*后勤部负责运行控制的监控,定期组织对各部门运行控制情况的检查;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源的控制和检查。
4、工作程序
4.1公司在日常的环境安全管理中,对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相对应的运行与活动进行重点控制,对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和重大危险的作业点,由行*后勤部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环境控制点,列入环境安全控制点清单,明确控制的要求;
4.2各部门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程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销售服务活动,按规定进行销售和服务提供。
4.3废水控制
本公司主要的废水来源是生活废水。通过排放到城市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4.5废气控制
本公司主要的废气污染是生产过程,做好生产过程相应的废气管控措施,以减少废气污染。
4.6噪声控制
本公司主要的噪声源是生产过程,做好生产过程相应的减噪措施,防止噪声异常排放。
4.7固体废弃物控制
本公司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控制,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危险废物三类,各部门按规定地点分类存放废弃物,对危险废弃物由行*后勤部设定统一的存放地点加以收集,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4.8能源与资源消耗控制
本公司能源、资源控制主要包括:水电控制。每年由财务依据上年的消耗统计,合理考虑公司的发展规划后,制定出下年度的控制指标。具体执行能源、资源消耗管理程序。
4.9火灾的控制
配置相关的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严禁电线裸露的发生;严禁在生产场所使用明火或吸烟;
4.10意外伤害
4.10.1交通伤害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
严禁无证驾驶、疲劳驾驶、酒驾等;
4.10.2触电
严禁乱接线路;
严禁带电操作;
4.11各级会议应有安全内容,布置临时性、突击性安排外委任务时,同时布置并落实安全措施。由于服务情况发生变化,出现新的重大时,责任单位应及时报公司行*后勤部,并采取防范措施,方可实施。
4.12现场定置安全管理
现场应保持整洁卫生,安全通道畅通,标志明显。
4.13事故处理及监督检查
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时,事故单位应立即通知行*后勤部和相关部门,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医院,配合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处理事故现场,具体按事故、事件、不符合管理程序执行。
4.14对于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相关方,公司依据相关方施加影响管理程序对其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程序和有关要求。
4.15监督管理
4.15.1行*后勤部每月对能源、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监控,如实记录消耗情况,并依据节约能源、资源情况进行奖罚。
4.15.2行*后勤部组织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能源、资源消耗、消防安全控制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情况详细记录。当发现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情况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之规定执行。
4.16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详见《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
5.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体系运行记录
6.1环境安全检查记录表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ADTC-CX-25-
1目的
识别、提供和维护生产所需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产品实现过程所提供的工作环境。
2范围
适用于为生产过程所使用到设施的控制;对为过程运行所需环境中的因素进行控制。
3职责
3.1生技部负责生产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保养。
3.2生技部对为生产运行过程所需的环境安全进行控制。
4程序
4.1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1.1设施的识别
本公司为生产过程需要而提供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设备和工具、计算机软硬件、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1.2设施的提供
根据使用要求向总经理申请购置,申请时应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总经理批准后,由供销部组织安排采购;
4.1.3设施的验收
a)采购完成的设施,由生技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确认满足要求后,由主管负责人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
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供销部与供方协商解决;
c)生技部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并在《生产设备台帐》上登记;
d)生技部根据合格的设施验收单办理登记和建档手续;低值易耗的器具由生技部办理入库手续。
4.1.4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生技部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必须制定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技术负责人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生技部每年年初制定本年度的《设备维修与保养计划》,发至有关部门执行。
c)日常生产中操作人员无法排除的故障,应填写《设备维修与保养记录》报生技部检修,检修中的设施应挂红色检修牌,检修好的设施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生技部应将检修情况记录在相应的《设备维修与保养记录》上。
4.1.5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由生技部向总经理申请,经批准后报废,生技部在《生产设备台帐》中注明情况。
b)对低值易耗的器具由使用车间填写设备报废申请,报总经理批准后即可报废。
c)报废的设施应挂黑色报废牌。
4.2工作环境
生技部应识别并管理为为产品实现过程需要而提供的工作环境,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
a)配置适用的厂房,防止曝晒、风雨侵蚀和潮湿;
b)车间地面清洁无垃圾,机器外观干净,废品废料集中堆放;
c)配置必要的照明和消防器材。
5相关文件
5.1采购和外包控制程序
5.2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生产设备台帐
6.2设备维修与保养计划
6.3设备维修与保养记录
监视和测量资源控制程序
ADTC-CX-26-
1目的
本程序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维护和使用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以保证其测量能力、精密度和准确度能满足使用要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3职责
3.1生技部负责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及登记建帐管理。
3.2各质检员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日常管理工作。
4程序
本公司的监视和测量资源主要是监测设备,如卷尺等。
4.1监测设备的采购及验收
4.1.1生技部根据公司生产和检验所需,核实现有监测设备是否满足需要,按技术要求拟定监测设备采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由供销部采购。
4.1.2应选购取得制造许可证的厂家生产的,产品上标有“CMC”标志的监测设备,购买进口的监测设备须有市级以上计量部门的校准合格证。
4.1.2新购置的监测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或校准。如本公司没有检定/校准手段或资格,由生技部送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并取得检定证书。若经检定不合格,由采购人员负责退换货。
4.1.3生技部对检定合格的监测设备进行统一编号,并填写《监视和测量资源登记台账》。
4.2监测设备检定/校准
4.2.1生技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定期将监测设备送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周期不得超过检定报告或校准报告上的有效期。
4.2.2生技部对检定或校准合格的监测设备粘贴“合格”标识,并标明其检定有效期。
4.2.3生技部对各类监测设备的周期检定或校准应保存好记录。确保只有经检、校合格的监测设备才能允许使用。
4.3使用与维修
4.3.1监测设备的使用者,应熟悉监测设备的性能、结构,应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保养,应确保与监测设备相适宜的环境条件。精密度高的监测设备,只能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使用,以防因调整不当而使其校准失效。
4.3.2监测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失准或损坏,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贴“禁用”标识,报告生技部,生技部评定已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并将评定结果记录下来。
4.3.3监测设备发生故障需进行维修的,应由取得维修资格的机构进行,维修后应重新检定,不能修复的实施报废。
4.3.4搬运、贮存过程中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以防止损坏或校准失效。使用前,使用者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调整,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4.4封存、启用和报废处理的管理
4.4.1对暂不使用的监测设备,经生技部负责人核实后予以封存,并入库另行保管。封存的设备暂不纳入周检计划。
4.4.2需重新启用的监测设备,经生技部负责人核实后,方可办理领用手续,启用前应送检并重新纳入周检计划。
4.4.3由于陈旧落后或折旧期满的或经检定不合格无法修复的,由生技部报总经理审批后予以报废,同时在各级台账注销。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6质量记录
6.1监视和测量资源登记台账
6.2校定证书/校准证书
6.3监视和测量设备周检计划#ISO三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