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们写了一篇从“集团协同”的角度观察中信发展的稿件:《依托集团协同渐起“飞轮效应”:中信银行打开发展新维度》,其中提到协同之于中信的经营有“三个有利于”,分别是:
一是有利于做强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有利于做优统一客户服务;
三是有利于做实全面风险防控。
这里头的前两点,上述稿件中都有具体分析,但第三点限于篇幅,当时没有展开讲。趁今晚的推送做一些补充。
“愉见财经”观察认为,协同之所以有利于风控,其实有两个维度:
一是在风险发生前,也就是在贷前贷中审查时,更好地识别风险;
二是在风险发生后,有更多元高效的手段化解风险。
分别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愉见财经”之前采访了中信银行南方某分行,为一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名龙头企业牵头了一笔百亿级流贷银团。这是一笔境内美元流贷银团,为客户解决日常经营项下的原材料预付款资金需求,因为要匹配客户的长期合同和预付款金额,所以期限特别长,为10年。
期限长、金额大、支付币种还是美元——这三点组合在一起,之前并无行业样本可参考。同时,由于客户对用款时间还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留给中信银行审批决策的时间很短(事实是他们最后从立项到批复仅仅用了18个工作日)。
类似于这种比较有难度的贷审,我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细节,他们的集团协同在这里是起到大作用的。因为这家企业之前上市时的保荐就是中信建投做的,所以在决策过程中,中信银行就与中信建投进行了深入交流,由此对客户的技术储备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
银行的视角是单一的,但如果加入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信托、保险、基金等等集团兄弟公司的视角,风控维度就会更多,贷审就能更严密。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在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如今回头看风控,假如当年就能和兄弟公司坐到一起来评客户,“我相信可以降低30%-40%的不良”。
我们举的上述采访中的案例,应该能为方行长的判断提供一个注脚吧。
案例二。说的是遇到了风险之后,化解起来,兄弟公司一道,是否也人多力量大、心齐好办事呢?
我们注意到,就在前不久,中信信托、中信银行与中信城开共同设立了业内首单以资产隔离为目的、以项目底层资产作为信托财产的财产权信托项目。该项目包括“中信信托·顺义上和府财产权信托项目”、“中信信托·密云上河院财产权信托项目”(以下简称本信托项目),总规模达48亿元。
一看这个项目的多家设立方,答案又呼之欲出了吧。
何谓“财产信托业务”?这是指委托人将其合法所有的财产或财产权(包括各种动产、不动产和其他权益等)交付给信托公司设立信托,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根据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业务。
此次这一信托项目的推进受到北京市政府、北京银保监局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