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资产管理行业在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年底,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整体规模已达51.97万亿元。虽然资管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叠加地缘*治、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各大央行宽松货币*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恐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在迎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首发于《银行家》杂志年第2期
原标题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现状及比较
资产管理行业生态链的构成、
发展历程与趋势
资产管理行业生态链的构成
资产管理是指委托人将其资产托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约定的方式、条件对被委托的资产进行运作与管理。资产管理行业生态链由上游投资人、中游资管机构、下游投资标的三者构成(见图1)。投资人自行承担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资产管理机构收取约定的管理费,最终目标是实现投资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中,中游资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根据“收益-风险”特征,下游投资标的主要包括低风险(货币工具、利率债、信用债、非标债权)、中风险(股票、房地产)、高风险(收藏品、大宗商品、PE/VC、衍生品)三类。依托上游、中游、下游三大生态结构,资产管理行业可以有效地实现投融资需求的对接,一方面满足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动员社会富余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生力量。
图1资产管理行业生态链
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程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经历了萌芽期(~年)、发展期(~年)、壮大期(~年)、调整期(年至今)四个阶段:
萌芽期:以年3月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的设立为起点,到年中国银行推出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再到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资产管理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但此时的投资标的以权益类产品为主,资产管理行业基本上被公募基金主导。
发展期: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投资者改变传统个人投资理念,居民存款陆续向理财产品“搬家”,银行与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在此期间吸收了大量投资者资金,公募基金“一家独大”的资产管理行业格局被打破,各类资管机构得到长足发展。
壮大期:年以来,得益于监管层“放松管制、放宽限制、防控风险”的*策环境以及宽松的货币*策对行业发展的快速推动,传统资管的分业经营壁垒逐渐被打破,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涌向同一片红海。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在~年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由年的53万亿元增长至年的万亿元。据Wind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业务市场规模从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年的.2万亿元;保险资管市场规模由年的0.3万亿元增长至年的0.6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从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年的22.7万亿元;券商资管市场规模从年的7.9万亿元增长到年的16.9万亿元。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调整期:粗放野蛮的行业发展方式促使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之前积累的众多问题(如刚性兑付、影子银行、期限错配、杠杆放大风险等)在此阶段集中爆发。在此背景下,“资管新规”出台并强调“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与此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国内资管正式接轨国际竞争,资管行业面临全新发展格局,这些变化将推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一轮新的洗牌与转型。受相关*策与环境的影响,年后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整阶段,行业呈现稳健增长、有序竞争的态势。
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资金端和融资端的双重驱动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从资金端来看,得益于过去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逐渐进入私人享有一定量财富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瑞士信贷银行报告,年我国总财富达到64万亿美元,在全球财富中的比重已由年的3.2%提升至17.7%。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长的财富催生了居民投资理财与资产保值需求,将使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大有可为。
从融资端来看,由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的服务。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企业的融资有专业门槛,需要专业机构投资者来开展具体投资,因此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资产管理服务。随着资产管理机构可管理的资产范围逐渐放开,市场空间将有所扩容。具体到各类资产管理机构,银行业资金和渠道优势明显,未来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将趋于多样化。不论是净值需要较为稳定的要求,还是对理财收益的预期要求,都使得大类资产配置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的主流。随着多元化资管产品体系的壮大,信托、保险、券商、基金等主动管理型和净值型资产的占比有望提升,并叠加FICC(即固定收益Fix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