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广西11人
TUhjnbcbe - 2024/3/11 8:28:00
拉萨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4369.html

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队系统推荐的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6月25日起进行集中公示宣传。

广西入围名单如下: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蓝凤秀、蒙晓梅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邓恩松、邓婉秋群体、罗日洪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石濡菲、李建良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余培南、郑志明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蓝连青、廖爱娟

蓝凤秀

蓝凤秀

蓝凤秀,女,瑶族,年2月生,中共*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村民。

蓝凤秀带领全村9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一锹一镐,开山修路,以“愚公移山”精神多天修成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盘山路,从此,村民有了走出深山的便捷道路。

上绸庄是一个十分闭塞偏远的小瑶寨,地处大石山深处,跟外界联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全庄原来80多口人,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最后只留下了20多位老人和孩子。年,64岁的蓝凤秀召集全庄村民开会商量,提出修建盘山公路的建议。修通3公里长的盘山公路,至少需要30万元。为筹措修路款,她让自己在外打工的2个儿子捐助了8万元。在蓝凤秀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最后筹集到15万元。蓝凤秀带领庄中9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凭着坚定的信念,挥舞着简单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修了起来。开山修路需要爆破,蓝凤秀主动学习爆破知识,她先后亲手装好了公斤炸药,引爆了枚雷管。用了多个日日夜夜,终于修通了这条长达3公里通往山外的公路。年,县交通局下拨吨水泥,社会各界捐款3万多元,蓝凤秀带领村民将路全部硬化。

上绸庄常年缺水,村后有一个水塔,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就会干涸。蓝凤秀先后两次自掏腰包7万元,请钻井工程队到上绸庄为村民钻水井,但两次都失败了。蓝凤秀没有放弃,继续积极寻找水源,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支持。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解决了乡亲们饮水难问题。

修路引水以后,72岁的蓝凤秀又把精力放在了庄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她动员全庄群众拿出1万多元的集体资金,自己捐款多元,并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支持。年7月,投资30多万元的村文体中心建成,村民从此有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的文化室、戏台、标准篮球场。村民文明素质提高了,村中治安更好了,村民们都说蓝凤秀带出了一个文明示范村。

蓝凤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蒙晓梅

蒙晓梅

蒙晓梅,女,壮族,年1月生,中共*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

多年来,蒙晓梅倾心投入救助贫困学生公益事业,在她的爱心召唤下,多名贫困孩子得到救助,乡里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蒙妈妈”。

蒙晓梅从小命运坎坷,在乡亲们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最终成长为一名教师。她常说,自己是国家养大的孩子。年,蒙晓梅回村做小学老师,立志要帮助家乡家庭困难的学生,用爱心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和关爱。

蒙晓梅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为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学费,让没人照顾的学生跟自己的女儿吃住在一起,用爱心为孩子们点燃希望。“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樊秋亮就是在蒙晓梅的引领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小秋亮2岁丧母,父亲患病完全丧失劳动力,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年,蒙晓梅第一次见到小秋亮后,就开始从生活点滴陪伴着他成长。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小秋亮自信开朗起来,勇敢担起家庭重担,主动帮助同学。

蒙晓梅搭建起了贫困学生和公益组织之间的爱心桥梁。年,她积极促成广西“良知公益”在忻城县北更乡建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每月向当地85名贫困儿童发放百元助养金,直至他们完成学业。随后,助养站服务范围还拓展到了忻城县的遂意乡、红渡镇、欧洞乡、果遂乡等贫困地区,如今每个乡镇有20—30名贫困儿童得到资助。她多次带领公益机构志愿者,走访了北更乡各个行*村个贫困儿童的家庭和全乡37位代课教师,先后为全县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多万元,资助贫困师生超过名。在她的努力下,北更乡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受她的影响,她的很多学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传承着爱心公益的接力棒。

蒙晓梅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邓恩松

邓恩松

邓婉秋

邓恩松,男,汉族,年4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石炉村村民;邓婉秋,女,汉族,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天平镇石炉村村民。二人系父女。

邻居遭遇歹徒侵害,七旬老人邓恩松和女儿邓婉秋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邓恩松壮烈牺牲;邓婉秋被刺受伤,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一曲英雄父女的正气之歌。

年6月17日上午,歹徒随身携带4把小刀窜到广西藤县天平镇石炉村,企图对一女子实施侵害,遭到女子拼命反抗。邓恩松在家中听到求救声没有丝毫犹豫,拿起身旁的一根竹棍就往前冲,女儿邓婉秋、邓婉清也一同追赶过来。年过七旬、身形瘦小的邓恩松面对强壮的歹徒没有丝毫畏惧,厉声喝止歹徒。

歹徒不听劝阻,继续拖抱受害人,并掏出尖刀,威胁邓家三父女不要多管闲事。邓恩松冲上去用竹棍驱打歹徒,让其停止恶行。恼羞成怒的歹徒放开受害人,反过来抢夺邓恩松手中的竹棍,并将邓恩松打倒在地。邓婉秋跑过来帮助父亲时,也被歹徒捅了两刀。邓恩松在搏斗中,被乱捅数刀,颈部和胸部等部位被刺中,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已怀孕的邓婉清看到父亲和妹妹受伤后,没有退缩,举起铁桶用力砸向歹徒。这时,越来越多的村民陆续赶来,歹徒仓皇逃离。

随后,邓恩松、医院抢救,邓恩松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邓医院住院治疗,经鉴定为轻伤二级。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邓恩松生前帮助别人不计得失,主动调解乡邻之间的矛盾纠纷,主动帮助家里遇到困难的村民。邓婉秋说,做人要铁骨铮铮、有担当,这是父亲用生命留给儿女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恩松被追授广西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邓婉秋被授予广西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

罗日洪

罗日洪

罗日洪,男,汉族,年6月生,中共*员,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桂西分公司司机。

面对持刀歹徒行凶,罗日洪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倒在血泊中仍浴血擒凶。他的英勇义举,不仅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避免更多无辜者陷入险境,彰显了一名老兵“退伍不褪色”的英勇本色。

年6月,罗日洪因身体不适,医院住院检查。住院期间的一天早晨,他正在病床上闭目养神,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喊声。只见在一张病床上,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正用膝盖将一名护士压在身下,一手摁住护士脖子,一手拿着水果刀朝护士脖子猛划。护士横躺在床,一动不动,脖子上鲜血直冒。危机时刻,罗日洪来不及多想,翻身下床并上前喝止。行凶者转过身来,挥刀逼向罗日洪。罗日洪劝对方不要冲动,引导对方往病房外走。不料,退到门口时,行凶者又转身回去,准备对横躺在床的护士继续行凶。

罗日洪紧跟上去,抡起一张木凳往行凶者身上砸去。恼羞成怒的行凶者再次持刀向罗日洪捅来。罗日洪边用板凳抵挡,边往病房门口退。在病房门外的过道上,罗日洪大喊:“大家快抄家伙过来帮忙!”脚下一滑,仰倒在地。对方见势瞬间猛扑过来,挥刀一阵乱捅。被捅到脖子的罗日洪,顿时血流如注,视线模糊。他用板凳使劲抵住对方的胸部,两只脚拱对方的腹部,尽量拉开和行凶者的距离,阻止对方贴身挥刀。医院保安制服了行凶者。

在20多分钟的周旋搏斗中,罗日洪身中6刀,颈部一刀差点导致颈部大动脉被割断,前后三次手术,其中两次生死大手术花了7个多小时,最终将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受伤的实习女护士小周,在多次手术后也成功抢救了过来。

罗日洪荣登“中国好人榜”,服役期间曾荣立三等功1次。

石濡菲

石濡菲

石濡菲,女,汉族,年10月生,中共*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研发部主任。

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坚持诚信经营理念,以传承发展六堡茶技艺、发展茶产业为己任,坚持原生态制茶,无私传授传统技艺,带动当地茶农增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兴业”的内涵。

年,石濡菲进入黑石山茶厂工作,跟随老师傅学习制茶工艺。她坚持传统工艺,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完全纯手工打造,保证了六堡茶的原汁原味。石濡菲以诚实守信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工艺秘诀,自主研发新品茶。新品广受欢迎,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厂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濡菲”六堡茶。

为让更多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都开设培训班,向他们传授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并积极弘扬诚信理念,严把质量关。经过培训,村民做的茶叶质量和价格都得到大幅提升,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以诚兴业,带领茶厂不断扩大规模。在石濡菲的带领下,黑石山茶厂在广西梧州的销售店铺,从1家开到了3家,店铺面积由30平方米拓展到平方米,茶厂的年营业额也上升到万元。年,石濡菲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她将发展六堡茶传统产业和当地特色乡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扩建一间集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厂房——六堡茶文化展示馆,推广宣传六堡茶文化。在做好六堡茶事业的同时,石濡菲还热心公益,向灾区群众、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等群体捐赠物资累计超15万元,捐款20多万元给家乡修路搭桥。

石濡菲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建良

李建良

李建良,男,壮族,年8月生,中共*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看守所所长。

18年来,李建良受死刑犯之托,默默践行承诺,尽心尽力照顾其年老母亲和一对儿女,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义警官”。

1年,死刑犯*某临刑托付,希望李建良能帮忙照顾其年迈母亲和年幼儿女。李建良虽然与*某非亲非故,但仍然答应了*某的请求。为照顾祖孙三人,李建良翻山越岭给他们送衣服送钱,陪他们吃饭、聊天,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李医院检查治疗。李建良承担了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费、生活费以及*母的医药费。

年年底,*母不慎摔断手臂,李建良第一时间将老人接到县城医治。医院病床紧张,为了不耽误治疗,李建良便将*母接到家中住下,夫妻俩每医院,打完针换好药之后又接回。在老人养病期间,医院、找偏方,为老人早日康复竭尽全力,在场的医生、护士和病友都非常羡慕老人能有如此孝顺的“儿子”。

*某孩子因为家庭的缘故,经常被同学鄙视欺负。为了不让孩子伤心难过,李建良参加了两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家长会,听取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和建议,积极参与两个孩子的教育。只要有空就把他们接到县城,给他们买新衣、文具,带着他们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吃饭、玩耍。

李建良家境并不宽裕,母亲于年去世,父亲身体不太好,妻子是普通职工,儿子尚且年幼,家庭负担不轻。他对自己很“吝啬”,一件夹克穿了将近10年,公文包用得掉皮了都没舍得扔,警用皮鞋和配发的警服是他的标准装备。他的善举打动了妻子和儿子,对于他的付出,妻子和儿子都默默支持。

李建良把祖孙三人当亲人,用心照顾,用爱呵护,想尽各种方法去温暖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他的努力下,*母日渐开朗,一家人也渐渐走出了杀人犯亲属的阴影,*某的儿子从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女儿也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李建良荣获“全国十大守信人物”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余培南

余培南

余培南,男,汉族,年5月生,中共*员,广西壮族医院顾问。

余培南从医50多年,倾心研究*蛇咬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制定“*蛇咬伤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型、分度、分级标准”,为国内外同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被业界誉为“蛇医学术泰斗”。

年,余培医院工作,潜心钻研蛇伤诊疗技术,医院蛇伤科,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个城市蛇伤流行病学调查——梧州市蛇伤流行病学调查。他起草制定我国第一个*蛇咬伤鉴别诊断与临床分型、分度、分级标准,年成为国际标准并沿用至今。

为解决抗蛇*血清短缺难题,余培南十分重视中草药治疗研究。他曾踏遍深山,拜访民间蛇医。在长期蛇医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中草药治疗蛇伤经验,在抗蛇*血清短缺情况下,应用中医药手段介入临床治疗,获得较好疗效。从医50多年来,余培南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蛇咬伤患者近万例,治愈率超过99%,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9%以上。由他带领医院蛇伤科,是目前国内唯一救治了中国常见十大*蛇咬伤病人的医疗机构。

余培南长期担任亚洲及我国蛇伤防治专业学会会长职务,组织召开6届国际蛇伤学术会议和10届全国蛇伤学术会议,推动国内国际学术研究。他发表学术论文89篇,主编出版10部与*蛇咬伤中*诊疗相关的著作。余培南非常关心培养一批“好苗子”。年起,他义务到50医院和乡镇农村传授蛇伤防治技术,培训基层人员多人,并与当地建立医疗协作,解决偏远山区农村蛇伤病人早期的应急处置、医疗转送等相关问题;在区内外举办71期蛇伤防治培训班,为国内10多个省份和广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批蛇伤防治人才。在余培南的推动下,年2月,医院作为梧州蛇伤疗法传承基地,成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余培南荣获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郑志明

郑志明

郑志明,男,汉族,年5月生,中共*员,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

郑志明坚持“要造车,先做人”理念,攻坚克难自主创新,从装配钳工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工艺装备,以技术创新增进经济效益,被工友们称为“车间里的爱迪生”。

他结合岗位需要,持续打磨钳工技能。郑志明刻苦练习,练成“人刀合一”绝活,手工画线钻孔控制在0.05毫米以内,锉削平面控制在0.毫米以内。同时,他还练习车、铣、磨、线切割水平,并学习掌握三维建模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特长。在22年的汽车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致力于自主研发,促进生产提质增效。作为集团装备制造技师、首席专家,郑志明总是奔走于各大生产车间调试和改造设备。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他大胆进行钢珠自动压装机、后桥总成制动器间隙调整自动化、减速器噪音攻关项目等余项技术攻关创新,促进广西汽车制造业的“技术突围”。年,郑志明主导研发的前轴点焊专机投入使用,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家不用再扛着50多公斤重的点焊钳干活。年,他发明钻孔攻牙一体机,使一些零件在同一台设备上同时完成钻孔、倒角、攻牙等工序,填补国内此项技术空白。汽车中央通道由多块钢板焊接而成,其中有上百个螺母,年之前只能用人工肉眼进行检测,所要求的精细、精微、精准,几乎时时在挑战着人类操作的极限。经过68天的集中攻关,郑志明设计出一套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系统,有效提升了配件生产的效率和精度。如今,大到机器人工作站,小到工装夹具,公司几乎每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郑志明的发明创造。

他成立工作室,做好“传帮带”。年,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把长期工作探索取得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论结合起来,在设备、操作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完成工艺装备自主研制项目项,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共台套,为公司减少生产操作岗位个,创造经济效益.7万元。郑志明还培养出大批技能人才,打造出汽车生产线上的精锐团队。

郑志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蓝连青

蓝连青

蓝连青,女,瑶族,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镇马街居民。

蓝连青的家庭五代同堂,聚集瑶、壮、汉三个民族。她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操持家务,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携扶、互敬互爱,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她的家庭是乡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她是乡亲们眼中孝老爱亲的榜样。

蓝连青丈夫的奶奶是乡里长寿老人,享年岁。奶奶在世时,蓝连青总是每天一早来到奶奶房中,照顾奶奶起床穿衣、梳洗吃喝。晚上睡觉前,她都要到奶奶床前探视,确认奶奶安睡后才放心。有一次,奶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造成骨盆骨折,致使腿脚不便,还导致大小便失禁。为给奶奶医治伤病,蓝连青按照老中医指点,到悬崖峭壁上采草药。回家帮奶奶连续敷药,坚持给奶奶按摩,让奶奶的病痛明显缓解。蓝连青这样悉心照顾老人,一干就是十多年,直至年1月老人逝世。

为了让一家人经常回来看望奶奶,蓝连青经常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一大家子人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奶奶也能看到子孙。

蓝连青丈夫的姐姐早年外出打工,留下2个孩子独自在家中。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蓝连青接他们到家里,供他们上学。她经常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他们买学习资料,鼓励他们努力上进。

蓝连青当好丈夫的助手搭档。丈夫是当地瑶山歌艺术团团长,由于艺术团经费有限,她主动为艺术团制作和修补演出服装,帮忙做一些幕后工作。她和丈夫还把散落民间、内容和唱腔单一的瑶山歌进行提升,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在蓝连青夫妇的带领下,瑶山歌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表演,频频获奖。

蓝连青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廖爱娟

廖爱娟,女,汉族,年9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甲山街道矮山塘村村民。

廖爱娟克服种种压力,无怨无悔照顾患重度地中海贫血症的养女,十年如一日为寻找治疗方案忙碌奔波,她用实际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母女情”。

9年12月12日,廖爱娟路过桂林市中心广场时,发现一个女婴躺在婴儿车上,放着一些婴儿用品和一张写着“地贫”二字的纸条。廖爱娟在苦苦守候、多方联系发现无人认领后,将孩子抱回了家。几天后,医院被确诊为重度β型地中海贫血症,医生说这样的孩子找不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大多只能活3到5年。廖爱娟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要倾尽所能去关爱和治疗这个孩子。廖爱娟夫妻二人决定收养这个女婴。

要维持孩子的生命,需要持续定时输血和排铁,巨额医疗费用对一个本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刚开始,因为孩子年纪太小,又常被病痛折磨,每时每刻都需要有人照顾。廖爱娟放弃外出工作,在家专心照料。作为老师的丈夫承担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多次因劳累过度造成胃医院。廖爱娟夫妇为给孩子治病,花光了积蓄,抵押了住房,还背上了30多万元债务。

廖爱娟的家人也加入这场爱的生命接力中,母亲把仅有的5万元积蓄全部交到她手上,弟弟、弟媳和妹妹不仅在生活方面全力帮助廖爱娟一家,还拿出工资和积蓄帮孩子治病。家人的支持,让廖爱娟更加坚定续写孩子生命奇迹。家人的关爱,也让孩子快乐成长,感受着家庭温暖。

到了治疗地中海贫血症最佳年龄的最后期限,廖爱娟经过反复考虑,参加了电视寻人节目,希望通过节目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她又多方奔走联系中华骨髓库和台湾骨髓库,希望为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型,但都无功而返。如今,廖爱娟依然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在竭尽所能给予孩子家庭温暖的同时,仍在用心寻找着孩子的亲生父母和有效的治疗办法,希望能让孩子早日摆脱病魔。

廖爱娟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编辑丨赖武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广西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