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构建平衡寻找共同利益的最高点
TUhjnbcbe - 2024/7/13 16:13:00

构建平衡:寻找共同利益的最高点

投资人、企业、员工,从有经济关系以来,就产生了这样的三角关系。投资人与企业的关系是个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第二个关系。投资人与员工之间不会发生直接的关系,都是通过企业作为中间的连接和传递。这样的传递关系广泛地表现在上世纪10年代、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工会运动以及劳工谈判中;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发生的经济腾飞带来的社会福利扩大过程中;以及本世纪以来各国企业的发展之中。对投资人、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这一些列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将对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的“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助力,同时对企业发展中的另一个核心问题“经营问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投资人与企业的关系

1、公司法之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外公司法律制度中的无限公司;合伙企业法之下的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独资企业法之下的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的企业形式,其最初的设立都是投资人将自有的或者自己筹集的资金、技术、场地等各类可以称之为资本的东西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等方式设立起来的。这样的设立过程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企业设立方式都是一样的(虽然历史时期上的商业类型的规模还难以达到“企业”的认知程度)。其区别仅仅在于各国法律规定的设立条件。比如宋代开始的市井商肆中的个体铺面经营;比如以前实缴资本制之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又比如当前认缴资本制之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企业设立都需要投资人投入足够的资本,以保障企业能够建立并存续下去。因此投资人因投入资本而与企业之间建立了“所有”与“被所有”的关系,即财产权上的隶属或关联关系。这是投资人与企业的重关系。

图文无关

2、在企业设立的早期阶段,投资人通常是自行管理经营企业。这是大多数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股东同时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监事或者总经理等主要的管理岗位。另一方面,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比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更或者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阶段时,则逐渐地主要由投资人委托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和经营。这在上市公司与跨国公司中是很常见的管理模式。然而不论是投资人自行管理经营企业,还是委托他人管理经营企业,投资人的意志能沟通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加诸于企业,并实际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因此投资人又因为投入资本而与企业建立起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投资人与企业的第二重关系。

3、投资人通过经营企业积累财富。企业按照投资协议、章程或者法律的规定,将这些财富定期分配给投资人。投资人的投资因此获得回报。由此,投资人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投资与回报的财富分配关系。这是投资人与企业的第三重关系。

4、投资人与企业的第三重关系是其投资行为的根本目的所在,重关系是实现目的的形式,第二重关系是实现目的的过程。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投资人的意志曾经是企业的全部意志,但是受到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发展,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二、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1、企业的设立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除开规模很小的家庭商店和家庭作坊以外,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雇佣员工。比如社区的超市、诊所,比如写字楼里的各类中小公司,比如富士康、华为、腾讯、苹果等大型企业。越是商业规模大的企业,其对员工数量的需求也越大。因此,员工能够从企业获得就业的机会。

2、员工加入企业之后,就需要接受企业的管理,服从企业的制度,跟随企业的价值追求,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中的一员。如果员工拒绝企业的管理和价值理念,那么一定会被企业驱逐出去,丧失在该企业工作的机会。如果员工长期秉持不服从管理的理念,那么可以预见其将不会获得任何的工作机会。所以,员工会受到企业的管理,并需要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

3、员工直接为企业创造了财富。投资人为企业投入的资本可以买来设备,可以买来原材料,可以投入新技术研发……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能直接使原有的财富增加。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利用设备将原材料生产为价格更高的产品;销售岗位的员工将产品按照新的价格销售出去获得现金回流;研发岗位的员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以提升产品价格从而提升整理利润水平

;质保和售后岗位的员工负责保证产品质量水平并处理质量投诉以降低企业成本投入;推广岗位的员工通过广告等方式扩大产品的受众群体和市场份额……这些不同岗位的员工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使投资人投入企业的原始资本流动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初始资本-初始原材料和设备-更高价格的产品-更多的资本“这样的流动过程,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富得以积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各项商业计划也是员工在具体执行和实施。规模越大的企业越依赖于员工的实际工作对商业计划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任何的商业计划都无法实现。所有的企业都将止步于家庭商店或家庭作坊的低级阶段。因此,投资人的资本投入虽然为企业获得更多财富创造了基础的条件,但是员工实际上才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图文无关

4、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并非是无偿的,也不是公益的。只有在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帝国主义的社会中,会存在强迫的、剥削的和不平等的劳动关系,会出现奴隶主、地主、大资产阶级要求劳动者无偿提供劳动的情况。形成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前提是平等、自由和法治。在这样的前体下,企业接受员工的劳动需要支付足额的对价,包括工资薪酬、社保福利、劳动保护、劳动权利、休息休假等在内的金钱、权利等各方面的综合对价。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员工在有偿劳动的前提下,既接受了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并服从其管理,接受其价值理念,又同时通过劳动行为直接为企业创造了财富。

三、投资人与员工在企业中的根本矛盾以及企业存在的意义

投资人设立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获得所需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了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以及自我满足等方面。

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的根本目的也是通过企业获得所需的利益,这些利益也包括了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以及自我满足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利益诉求与马洛斯个人需求理论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处于不同利益需求层级的投资人不断地创设新的企业、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员工也在不断地寻求更高工资回报的工作机会、提升岗位级别、跳槽,甚至独立创业成为新企业的投资人。从这个方面上来讲,投资人的利益需求与员工的利益需求的性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个人的自我需求。另一方面,投资人需要足够数量和足够的员工为企业工作,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积累财富;员工也需要企业提供工作机会,获得工资收入的机会。投资人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十分密切,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必然无法得到所需的利益。

但是,需要明白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投资人与员工并非是完全相同的“人”。

投资人的个人意志与员工的个人意志之间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相同的。投资人设立企业的利益需求之中几乎少不了关于梦想、理想或者其他方面的个人情感方面的内容,并将之倾注到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过程中,并具体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商业模式、发展方向等内容之中。不少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参杂了投资人,主要的初创投资人的个人情感的内容。在投资人与企业的关系之中,投资人是出于主导地位的,是管理和经营的意志发出方。投资人的利益需求的获取方式也是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实现的。当企业获得财富积累时,投资人便能够如期获得投资回报。如同公司年终股份分红、股票价格上涨或者分红、合伙企业年终分红等。因此,投资人的利益需求与企业的财富积累是密切相关的,投资人希望企业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

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之中,并非是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前所述,员工一方面需要接受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又直接为企业创造着财富。员工也希望企业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但是员工更希望从企业获得更多的财富分配,直接方面就是增加工资报酬,间接方面可以是增加各种福利待遇、休息休假。员工的这些利益需求在企业中的直接体现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增高会减少企业利润的积累,也就会减少企业财富的积累,减少投资人可得利益的总量。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希望员工能够更多地为企业工作,而更少地增加工资或者甚至更少地实际发放工资,以实现企业利益增加。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希望更少的工作时间,更多的工资收入。投资人与员工的利益需求体现在企业上时,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方向,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的排斥性十分明显。

为了进一步说明投资人与员工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做一些特殊的假设来求证一些实际情况。在这个假设中,所有的人,包括投资人和员工,都是符合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格,也同时符合法律上的理性人格。那么:

假设一:企业完全满足投资人的利益,不考虑员工的利益。员工利益在投资人那里被体现为企业的成本。因此,保障和增加投资人利益的方式就是直接削减成本,或者增加企业收益以抵消增加的成本。通常企业是两种方式并行的。因此,必然出现企业要求员工持续增加工作时间,直至24小时工作;同时不断削减工资水平,直至免费劳动的情况发生。其结果是什么呢?通过20世纪前三四十年的观察我们会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大罢工、劳资谈判以及企业停摆。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任何的满足,其在企业的工作是无意义。因此员工必然将离开企业。一旦企业过分重视投资人利益而过分忽视员工利益的情况发生时,依据其程度的不同,将依次发生人才流失、人员流失和无人为企业工作的情况。如果这情况的影响是个别的,即只是对个别员工的影响或者个别企业的极端做法,那么员工将必然跳槽并寻求更能够满足其利益需求的工作机会。如果这种情况是社会普遍性的,那么整个员工群体将必然群起而寻求利益保护。这也是为什么在20的前三四十年里会发生大量极端的劳资纠纷的原因。

当企业员工不断减少,直至完全没有员工时,企业的经营效率必然将持续减低并直至停止。投资人通过企业经营获取投资回报的目的将根本性地不可能再实现。

图文无关

假设二:企业完全满足员工的利益,不考虑投资人的利益。员工一方面为企业创造财富,一方面又从企业拿走财富。从员工的利益需求考虑,期望的是越少的工作时间和越高的工资回报,直至完全不工作且一次性将企业全部财富作为工资进行分配。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社会工作效率是相对固定的。那么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企业创造的财富将减少;当员工的人力成本高于企业财富积累速度时,企业的财富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没有财富。至此,企业必将解散,员工将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也就将必然失去现有的工资收入的机会。如果这种假设的情况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那么投资设立企业将是无意义的行为,投资人将不会再继续投资企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少,新的工作机会也就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工作机会。因此,这种假设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无法获得工作的机会,也就无法获得工资收入,无法实现个人利益需求的满足。

通过这样的两个假设,我们能够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同时兼顾投资人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任何对其中一方的过度偏向都将导致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投资人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构成,成了企业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也是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根据投资人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的特点,很明显地当投资人与员工的利益都能够更大化地实现的时候,企业也能够获得来自两方的更大化的支持,进而能够获得更大化的发展。所以,企业首先应当是投资人利益需求与员工利益需求的共同体,同时承载和满足两方的利益需求;其次企业应当不断地优化利益配置方式,寻找到投资人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并不断地推高这个平衡点,以实现各自利益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提高。

四、寻求并实现平衡的方式

投资人与员工在利益需求上的矛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特性决定了过于极端的矛盾斗争必将导致各自的利益都无法实现的最终结果。因此,投资人与员工之间一方面在围绕着矛盾不断地斗争,比如企业制定新的考勤制度,规定9点之前必须到岗,员工在公司期内提出异议认为由于堵车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考勤制度必须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另一方面又在围绕矛盾不断地相互妥协,比如企业定期为员工加薪、评奖,员工则接受企业的加班要求或内部处罚。企业在投资人与员工之间不断地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到共同利益的更大化平衡点。为了维持并不断推高平衡点,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投资人、企业和员工的三者关系中,投资人设立并管理企业,员工则接受企业的管理。所以在管理的逻辑上,通常表现出投资人作为管理人,员工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形式。因此企业的管理都是针对员工展开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矛盾的斗争与妥协的两方面内容。

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需求前述的各方利益更大化的平衡点,并不断维持这个平衡点不坠落。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企业管理是针对人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内部运作机制等。在这里我们不具体过度展开,我们将会在其他的文章中予以分类介绍。

综上,企业内在矛盾的本质是投资人与员工之间的利益需求的矛盾。这组矛盾的双方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除。这组矛盾构成了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本障碍。唯有靠深入的管理弥合差异,消除分歧,实现互利共赢才是解决之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构建平衡寻找共同利益的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