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先生刘子翚赠田产
朱熹少年时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前把他托孤至五夫刘家,生活依靠义父刘子羽供给。他从小发奋读书,精心求学。年纪十五六岁时他常跟屏山先生刘子翚讲习于武夷山。如今,在那“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画垂帘”的著名景区水帘洞,还留下屏山先生与朱熹讲习之处的遗址。
从五夫里到武夷山,路途很远,要通过盘山小道,攀越梅岭,当日很难到达,虽说朱熹喜爱武夷山,不嫌路远,曾说前往武夷山如走五夫居宅的后圃园地一样,但究竟是路遥人疲,脚力不足,来往十分吃力。
一日,屏山先生与朱子骑马蹭蹬梅岭。在岭上停歇的时候。先生对他说道:“我们经常产来往五夫至武夷的山道上,跋涉劳累,如在此地建几间房屋,往返时也可以歇歇马’你看怎样?”朱熹也担心屏山先生带病长途跋涉过分疲劳,对此是已耿耿于怀,也想找个在途中歇马的地方,于是就回答道:“听从先生安排。”“那好,明日就叫刘安来办理购地盖房之事。”屏山先生又说:“平日可雇一人看管,置办数亩沃地,租谷收入即可充当雇人资费和来往诸费开支。庄园和租田之事,就由你去管理吧!”朱熹接受了先生的吩咐,点头称是。
屏山先生购买歇马庄田产并托朱熹管理一事是早有谋划的。自从其兄接受朱松托孤重任之后,对孤儿寡母的照护的确是于微不至的。但朱熹母子自奉甚节俭,除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支付之费用外,从来不要求额外的资费。
朱熹的笔墨、书籍和零用钱,都由母亲祝老夫人为人家做些女红赚钱来补足。屏山先生知道此事,心中过意不去,也怕别人知道后实不大雅,所以他想替朱熹母子另外购置一些田产, 收些租谷以补贴朱家生活开销。当然往返武夷讲习之际也可 以在此庄院歇马休息。刘安听了主人的吩咐,立即着手筹办盖房之事。庄院建成后,便在附近购买田地余亩,租给佃户耕种,秋后所得租银陆续提供朱熹母子杂费开支,一切庄务全由朱熹经办。后来,庄院附近迁来几家农户,渐渐形成了小村落,后人称为“歇马庄”。
第一年,朱熹将驻马庄田亩收支账目一结清后,尚余二三十两银。他向屏山先生禀明账目,并将银子呈交先生。屏山先生笑着推回银子并对朱子说:“你已逐年长大,需要使用银两,家庭开销也逐渐增多,这些结余银两就给你作为补贴家庭之用。今后歇马庄就归你管理吧!”朱熹曾数次谢绝,但屏山先生仍然坚持自己的主意。朱熹只得遵从师命,精心管理歇马庄。
屏山先生逝世后,朱熹又把歇马庄的田地、财产交付刘珙、刘坪。刘氏兄弟两人与朱熹亲同手足,同窗情深,深感朱熹生活贫困,便以长辈遗命为由,将歇马庄的全部田产、房屋等移归朱熹母子使用。
朱熹出仕后,歇马庄仍由他经手管理。他任同安主簿届满归来之后,又与刘珙提出归还歇马庄之事,刘珙坚辞不受。他又致函刘珙,刘珙对朱熹这种谦让的君子之风甚为钦佩,只好共同商议将歇马庄田产转捐给内五夫的南峰寺作为庙产。一场礼让财产的难题才得到了完满的答案。
刘子翚屏山先生像武夷山水帘洞陈其芳藏书《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