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风险减量正在成为财产保险探索的热点领域。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积极推动灾害保险业发展,聚焦风险减量服务。例如,2月27日,厦门银保监局发文表示,指导保险公司创新风险减量服务,开展房屋安全“保险+监测”试点。2月22日,四川银保监局联合开展四川省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试点。
所谓“风险减量”,其基本特征是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进而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的年全国财产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亦指出,要着力开展风险减量行动,做好前置减险、合规控险、精算计险、稽查化险、处置出险工作,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不断控降社会风险、行业风险,为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保险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鼓励各公司以风险减量服务为切入点,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或解决方案,对于引领企业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险后补偿到险前预警
风险减量考验的是险企风险管理水平,而且要求保险公司不再是被动理赔人,更是驱动风险从被动到主动,从事后向事前的进化发展。
目前财险公司风险减量服务形式丰富,包括风险评估、查勘、预警、救援、培训等。风险减量覆盖多个险种,涉及车险、农险、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家财险、工程险等。
具体来看,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险企推动气象服务保险从险后补偿向险前预警和险中响应转变,共建“气象+保险”防灾减灾新模式,实现气象与保险的“融入式”发展,推动保险机构更加科学精准地提升综合性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据了解,广东省气象局会同广东银保监局建成了融合灾害监测预警、灾害事件、成灾指数计算和赔付查询的广东省巨灾保险平台。浙江全省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宁波市气象局先行先试,在保险产品中全面引入气象参数,合理设定台风、暴雨、暴雪等理赔触发点。
在农险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引导辖内保险机构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着力推动风险减量管理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中的应用。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除了提升农民农业企业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外,进一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人保财险披露材料显示,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依托其中的“智慧工地”风险管理子平台开展IDI风险减量服务,建立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相统一的闭环式风险管理机制,在年服务了近家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客户,提交近千份风险查勘报告,识别余项风险隐患。此外,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实现“风险减量”管理%全覆盖,为各类工程项目出具风控服务报告份,发现新增隐患个。城房项目共开展房屋安全巡查幢/次,发现新增隐患个,隐患整改率为85%。
银保监会财险部公开撰文表示,财险业积极发挥防灾减损、抢险救灾、经济补偿以及社会治理等功能作用,在“利奇马”台风、河南特大暴雨、四川雅安地震、四川泸定地震等巨灾事件,以及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东航客机坠毁、贵州动车脱线等灾害事故恢复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监管政策逐渐细化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支持保险机构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早在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财产保险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增强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等风险管理专业能力,主动提供防灾减损服务,从源头降低风险损失,推动行业由转移分散为主的风险等量管理模式向风险减量管理服务模式转型。
年1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公司要扩展服务内容,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等风险减量工作;要拓宽服务范围,在责任险、车险、农险等各类财产险业务中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鼓励各公司丰富风险减量服务提供形式,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组建服务团队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做深、做实、做细服务内容。
尤其在拓宽服务范围上,《意见》指出,各公司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责任保险以及车险、农险、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货运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中,要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鼓励各公司积极为“专精特新”等领域提供专业化风险减量服务,切实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作用。鼓励各公司把风险减量服务嵌入企业管理与生产流程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
另外,财险公司还可在增加服务供给和延伸服务链条上发力,《意见》提出,支持各公司自行组建风险减量团队或委托监测机构、评估机构、培训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丰富服务供给来源,做深、做实、做细服务内容。鼓励各公司以风险减量服务为切入点,延伸至投保企业所在行业上下游产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或解决方案。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此前公开表示,保险公司要紧紧围绕主业,非主业必须是对主业的补充和增强。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共济,风险保障始终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最根本特征。保险公司必须围绕保障主业,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保障方案。
科技含量持续提高
风险的消除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目前,多家险企已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和理赔效率,从而实现风险减量。以农业保险领域为例,通过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能够实现种植业承保地块数据采集、作物识别和面积校验、承保过程作物长势检测、灾情检测以及灾害损失评估。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引入权威机构提供的灾害风险空间分布数据、多源遥感数据,结合财险标的位置等信息,利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时空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了传统报表分析和展示方式无法准确地反映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的缺陷,可直观洞见客户风险,提供实时权威的灾害预警、风险评估等数字化防灾防损服务,同时为农业保险的承保验标、长势监测、产量评估、理赔定损等提供科技支持,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阳光财险推出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融合灾害、地理、气象、保险等多学科,以暴雨、台风、地震、洪水、雪灾、大风、冰雹、雷电、风暴潮等九种常见气象灾害为研究范围,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客户自动化、线上化评估自然灾害风险与强风降水的功能。
不仅如此,有的险企已采用卫星和红外探测对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领域进行预测;AI运用于客户身份识别管理、自动化保险理赔及反欺诈等环节。上述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降低险企的展业成本和赔付支出,提高财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效率。
不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郭振华认为,财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核心是提供社会安全监管部门和客户认可的有效率的风险控制服务或防灾减损服务,这类服务在我国财险业其实刚刚起步,未来,财险业可能需要在保险理赔数据分析、风险事故发展规律研究、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开展防灾减损等方面积极拓展。
太平财险副总经理陆晓龙表示,建议全社会进一步重视风险减量工作,对风险减量管理加大投入,加强防灾减损专业力量建设,特别是积极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打牢风险减量工作的人才基础。不断拓宽和创新风险减量服务领域,提升风险减量工作能力。建议相关灾害管理部门、保险行业等业界能够共享台风、地震、洪水等重大灾害数据;建议财险公司加大保险理赔数据分析和风险事故发展规律研究,推动投保企业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近期在“第二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上透露,下一步,将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在灾害数据库建设、数字减灾平台建设、保险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