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贾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为何批语触目凄凉
TUhjnbcbe - 2024/10/25 19:35:00

01

批语背后隐藏了什么情节?

《红楼梦》里有很多批语。

批语的作者有脂砚斋、畸笏叟、杏斋等人。

批语的作用主要有4点。

第一,透露出曹雪芹没有写出的有关情节。

比如秦可卿去世,脂砚斋批道:“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点出秦可卿与贾珍有染之事。再比如那些判词,通过批语点明了人物。

第二,透露出《红楼梦》后40回的相关情节,为我们了解曹雪芹后40回的原稿提供了指南。

第三,透露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相关情况。

《红楼梦》是不容易写的,曹雪芹“历时十年,增删五次”,修改剪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当写到贾府过中秋节时,脂砚斋有一句批语:“缺中秋诗,俟雪芹。”这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曹雪芹写完这个章节后有事离开,关于中秋节的诗句还没有写出来,所以脂砚斋写了这个批语。由此可知,《红楼梦》的写作是经过长时间思考、润色、修改、增补而成的。

第四,透露出曹雪芹家族的相关情况。

比如秦可卿去世这一回,畸笏叟有一段长长的批语,点名作者用的是“史笔”,也即根据家族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而来,因涉及亲戚避讳等事,所以畸笏叟让曹雪芹修改了这一章节,让秦可卿病亡。这就造成秦可卿的死亡显得有点突兀。

由以上可知,《红楼梦》批语不可等闲视之,对我们研究《红楼梦》以及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这篇文章也探讨一件事:

《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在“收养”二字旁边批道:“二字触目凄凉之至”。但当时的情况是:林黛玉其实谈不上什么“凄凉”或者“不凄凉”,因为她母亲虽已去世,父亲还在,担任巡盐御史也是仕宦之家。林黛玉年幼可怜,但谈不上“凄凉”,脂砚斋为何用“触目凄凉之至”来评价呢?

在笔者看来,这句批语背后隐藏的一个情节令人细思极恐,所以脂砚斋才用了这么严厉的批语!

02

不同版本的三个标题都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红楼梦》有很多版本。

比如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靖本等等。

从这些版本中也能看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相关情况,比如相关标题以及内容有所区别,表明曹雪芹或者传抄者经过了多次修改。以第三回林黛玉进荣国府为例,不同版本的标题不同。

戚序本标题中有一句是:“接外甥贾府惜孤女”。

庚辰本标题中有一句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而甲戌本的标题则是: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古人写作与今人写作是一样的,都很重视标题的作用。有一个好的标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从三个版本的不同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修改的痕迹:

戚序本的标题,作者看似写得比较随意,“外甥”与“孤女”二词犯了重复。但“孤女”这词并不符合事实,因为林黛玉的父亲还在,况且贾家还有为她撑腰的贾母,因此她谈不上是“孤女”。

庚辰本的标题写得很客观,点明林黛玉的父亲还健在,因此她去荣国府是“抛别”了父亲。

甲戌本的标题也即我们在通行本中看到的,相比于前两个标题显得更加简洁流畅,也与内容相符合。

但“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一句,用“收养”二字显得并不妥当,理由显而易见,林如海还健在,林黛玉并不是没人“养育”。为何曹雪芹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用了“收养”二字呢?

我们知道,曹雪芹写作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善于用隐写、暗示、留白,善于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他的很多词汇、语言运用的很严谨,经得起逻辑推敲。以“收养”二字论,在林如海还没去世时用这个词汇确实有点不妥当,但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没有写出的惊人情节,也就是说:

林如海虽然还没去世,但贾家人已经开始把他当做死人,着手准备他的后事了!

03

“收养”的背后:“触目凄凉之至”

林黛玉进入荣国府后,贾家上下都对她关爱有加。此后多年,虽然也与宝玉等人闹过很多次矛盾,但总体上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贾家也算负起了对林黛玉的抚养责任。

林黛玉多愁善感,父亲去世后更增添了她寄人篱下的感觉。但无论怎样,有贾母庇护她,她在贾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达不到“触目凄凉之至”的程度。

但为何脂砚斋要写得这么严厉呢?

不应忘记的是,脂砚斋见证了曹雪芹写作、修改《红楼梦》的过程。对于林黛玉的结局脂砚斋心里很清楚。当曹雪芹把第三回的标题定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脂砚斋就敏锐地意识到:林黛玉自从进入贾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触目凄凉之至”的结局!贾家早已预料到贾敏去世后,身体柔弱的林如海也命不久矣,因此早在暗中打算接管林如海的遗产!

换言之,林黛玉“收养”在荣国府里并不是白吃白喝的,而是带着林如海的巨额遗产来的,她原应在荣国府过得舒服、潇洒,但事实的情况是,林黛玉最终因为婚姻的不幸惨死在贾家!

脂砚斋正是看到这样一个结局,所以才在林黛玉进荣国府时就批了“触目凄凉之至”的评语。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林如海真的有这么多遗产吗?

04

“触目凄凉”的背后:贾家鲸吞了林如海百万家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林如海的官职是“巡盐御史”,脂砚斋在甲戌本里批道:“官制半遵古名,亦好。”

在曹雪芹家族史上,也与江南盐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祖父曹寅和舅老爷李煦,曾合作管理江南盐务十余年。康熙皇帝五巡江南,有四次驻跸在江宁织造府里,曹寅和李煦供办接驾事宜,花费了大量银子,大多是从江南盐政上出的,这造成曹寅和李煦留下了巨额亏空,并最终因为亏空导致曹李两家的败落。因此,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是有现实基础的。

换言之,林如海确实有相当的经济能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作为巡盐御史他能捞到很多油水。

第二,林如海祖上留下来很多遗产。

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世。《红楼梦》里写道:“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门第。”因此,贾家把贾敏嫁给林如海是门当户对的。可以想象,五代世袭做官,家族上势必积累了很多财富。况且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产业必然都掌握在林如海手上。

第三,贾敏的陪嫁。

贾家比林家的势力还要厉害,贾敏嫁给林如海,虽是门当户对,但也算“下嫁”。不能忘记的是,贾敏在贾家的生活犹如公主一般。这一点连王夫人都非常感慨,有一次曾对王熙凤说,当年林黛玉的母亲还未出嫁时,在家里如众星捧月一般,出门,光跟随的丫鬟仆妇就有几十人。

王夫人感叹贾家的日子不如过去光鲜了,尤其是丫头们要是穿戴不好的话,出门会被人笑话。

由此可知,贾敏出嫁时势必陪嫁不少。

以上三点都说明,林如海确实有很多财产。近年来有学者声称,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有钱的人”,理由是她继承了林如海“百万家产”。曾在“中国诗词大会”担任嘉宾的郦波持这个观点。

林如海有没有“百万遗产”,《红楼梦》里没有明说,这不过是一个推理,但这个推理是很有逻辑的。

而这也就决定了,当贾敏去世,林如海病重,林黛玉被送到姥姥家“收养”时,贾家就已经着手接管林如海的巨额遗产了。林家子孙不多,但并非“死绝了”的,还有几门与林如海是堂族。这也就决定了,当贾家接管林如海的遗产时,林家的几门堂族是插不上手的,何况就算他们插手的话也肯定得不到好结果。不要忘记,贾雨村在应天府是贾家的门生,他领教过“护官符四大家族”的厉害,谁轻谁重分得很清。至于林如海的几个妾,因为没有生育后代,自然在如海去世后就遣散了,这也花不了几个钱。换言之,贾家接手林如海的财产很顺利。

脂砚斋评“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主要在于暗示林如海还未去世,贾家就已经着手接管他的巨额财产。作为唯一继承人的林黛玉,因为年龄很小——进荣国府时才六岁——而在如海去世时,林黛玉的年龄也很小,经办丧事,接管遗产,她统统做不了主,而是由贾琏一手操办,比如有一次贾琏跟王熙凤说:“什么时候再发个百十万两银子的财就好了。”这百十万两银子的财很可能指得是林如海的遗产。可想而知,贾琏势必在这个过程中捞不少油水。

这也就是说,林黛玉被荣国府“收养”,她是带着林如海的巨额遗产来的!但她非常悲剧的一点是:由于年龄很小,没有继承财产的意识,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父亲的财产被贾家鲸吞,她做不了任何一点主张!脂砚斋正是看到林黛玉的这一点,才用“触目凄凉之至”来评价。

父亲的遗产被贾家鲸吞,自己寄人篱下,精神上过得很压抑,与宝玉的爱情没有结果,最终在贾家悲惨而死,这难道不是“触目凄凉之至”吗?“收养”二字的背后,贾家的运作细思极恐。

结语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曹雪芹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可谓博大精深。

近些年来,笔者阅读《红楼梦》一个很大感受就是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分为“明隐”两个部分,“明”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情节,“隐”的就是作者没有写出的情节。

比如冷子兴这个人物,在小说的第二回就出现,随后这个人物就“消失”了,但随着阅读我们才发现,此人是王熙凤陪嫁周瑞家的女婿,经营古董贸易,连贾雨村都佩服他是个有本事的人。

曹雪芹并没有正面描写冷子兴的职业和能力,这都是通过细节以及暗示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明写”的部分推导出“隐写”的部分,两方面如卯榫结构一样完美契合,非常具有逻辑性。

享誉国际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里,评价《红楼梦》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一个大花园里有很多小花园,每一个小径都通到一个小花园,大花园与小花园很有逻辑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经典的看法,作者通过细节和暗示引导读者发现隐写的部分。

林如海有巨额遗产,林黛玉是他唯一的继承人。曹雪芹没有“明写”这个情节,但通过细节以及脂砚斋批语的暗示能推理出来,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但林黛玉的悲剧在于,年龄很小的她做不了继承父亲遗产的主,她的遗产被贾家鲸吞,而自己在贾家过得很压抑,最终悲惨而死。

所以,当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脂砚斋就批道“触目凄凉之至”,揭示了林黛玉被“收养”的背后是悲惨结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为何批语触目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