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没什么显眼症状,还能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发现它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内容——筛查。
课文把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分为两大块:
?风险评估:通过询问病史,发现危险因素
?实验室筛查:采血化验
哪种方法更管用呢?
表面上看,询问病史就是医生跟家长“聊天”,没什么技术含量;化验挺有科技感的,看起来高大上。感觉应该是化验更管用。
临床研究的结果跟直觉相反,问病史、找危险因素这种“低科技”反而更容易发现缺铁性贫血。而且,发现危险因素之后,还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干预。
通过询问病史,发现危险因素,这样的风险评估简单、准确、无痛苦,还能解决问题,得到了世卫、美国、欧洲、加拿大各大机构一致认可,他们制定的指南一致推荐常规开展风险评估。
临床研究发现,化验(实验室筛查)的好处反而不那么肯定,所以大家的看法不同。课文里摘录了主要指南之间的差异:
我们(指UpToDate专家组)对实验室普查的看法与美国儿科学会一致...(推荐)常规实验室普查。USPSTF以及加拿大、英国等其他指南都不推荐幼儿IDA实验室普查...推荐存在危险因素的婴儿和儿童接受针对性实验室筛查,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良、早产、低出生体重、存在膳食危险因素、肥胖、IDA症状或生活在铁缺乏高发地区。这些争议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选谁都一样:
按照美国儿科学会的观点,美国儿童需要化验普查,普查就是“全体都要”的意思。美国儿童的缺铁患病率比我们低,他们都要普查,我们就更应该普查。
按照USPSTF、加拿大和英国的观点,他们认为化验筛查仅限高风险群体,不用全员化验。不过,按照他们的认定标准,中国儿童属于需要化验筛查的高风险群体。
明白了两大方法的定位之后,我们来看细节。
先说风险评估,核心内容就是第课介绍的那些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这类围生期风险,以及“喝错奶”、“吃错菜”等等。
这些知识点已经介绍过,我就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重复。再次特别强调:风险评估非常重要!略去不讲只是不想重复累赘而已,并不是这部分内容不重要。
再来看实验室筛查。
实验室筛查的细节存在很多争议——什么时候化验?要不要定期化验?如果需要定期化验,间隔多长时间?化验什么项目?
这些问题还没有共识,不同指南推荐的方案各有千秋。既然我们以UpToDate作为学习教材,那就介绍UpToDate的观点,其他学会的观点这里不再展开,大家知道“还有不同方案”这么回事儿就可以了。
UpToDate专家组选的是美国儿科学会的方案,总结一下就是:
?什么时候化验?
全体儿童到了1岁左右都要化验(普查)。
?要不要定期化验?如果要,那么隔多长时间?
风险评估发现异常,医生认为有需要再复查,否则不用定期化验。
PS,这种根据需要安排的检查,也叫“按需”检查。
?化验什么项目?
保底:血常规。
进阶:血常规+血清铁蛋白。
血常规的结果如何分析?
血常规是一种化验组合,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血常规报告琳琅满目20多项内容,到底看哪个呢?跟缺铁性贫血筛查直接有关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Hb)、MCV、RDW。
这三个指标里面,Hb最重要,MCV和RDW属于锦上添花。也就是说,只要Hb低于正常,就算MCV、RDW还是正常的,一样要怀疑缺铁性贫血。
可能有同学觉得奇怪:缺铁性贫血不是属于不均匀的小细胞性贫血嘛,为什么RDW、MCV正常还要继续怀疑缺铁性贫血呢?
原因很多,我就挑两个来讲讲:
1.缺铁性贫血的MCV降低大致跟缺铁程度成正比
2.标本放置越久,MCV越大
缺铁性贫血的MCV降低大致跟缺铁程度成正比,这说明缺铁越严重,MCV越低,重度缺铁性贫血的MCV明显降低,不难区分。
不过,重度缺铁性贫血已经很少见了,越轻微的缺铁,MCV越接近正常。再加上现在儿童用的MCV参考值并不是很可靠,我们不知道MCV的准确切点,于是,一部分轻度缺铁性贫血患儿会被现行标准误判为“MCV正常”。
标本放置越久MCV越大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细胞跟人一样,想要保持身材不变样就得付出代价。红细胞离开人体之后新陈代谢就停止了,细胞的“体型管理”也慢慢松懈起来。
标本存放时间对MCV的影响MCV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红细胞要是“发福”膨胀起来,MCV就会升高,于是:
标本放置越久→红细胞越膨胀→MCV越大
医院儿科门诊量巨大,别说看病轮候时间非常长,化验室里血液标本也在排长龙。延迟几个小时才送进仪器化验是常见现象,这种等待有可能造成MCV假性增高。
前面说过,缺铁越轻微,MCV降低越不明显,轻微的假性增高就能让MCV数值进入正常范围。
RDW也有类似现象,只是过程更加复杂曲折,这里就不再展开。Hb这个指标就比较稳定,血常规标本放置超过24小时,Hb都不怎么受影响。所以,只要Hb降低,就算MCV、RDW正常,仍然需要考虑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的结果如何分析?
这个问题也简单,也复杂。
如果运气好,拿到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化验报告,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肯定缺铁。
如果化验报告显示血清铁蛋白“正常”或者“升高”就变得扑朔迷离——可能是缺铁,也可能不缺铁,无法简单粗暴得出结论。
因为血清铁蛋白容易受到干扰,一受干扰就增高(哪怕患者已经严重缺铁,受到干扰同样会增高,甚至爆表)。
这句话还可以说得功利一点:血清铁蛋白“降低”的报告非常有价值,血清铁蛋白“正常或者升高”的报告价值有限。
血清铁蛋白的干扰因素很常见,感冒、磕磕碰碰、拉肚子都能干扰,这就使得血清铁蛋白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所以,课文把血清铁蛋白说成是“可选的进阶项目”,这个定位是非常恰当。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