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用尽,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此病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先天储铁不足
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主要在妊娠最后3个月)获得铁储存在体内,在出生后应用,所以新生儿体内储铁多少与母亲孕期铁营养、胎龄和出生体重有关。
食物中摄入铁不足
食物中摄入铁不足是发生缺铁与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婴幼儿以乳类为主,母乳中含铁量低,但吸收率高,纯母乳喂养儿4~6个月较少有缺铁性贫血。但是6个月后如仍以母乳喂养为主,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发生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年长儿常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致使铁摄入不足,发生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因素
生长发育因素,铁需氧量相对较成人多,如不注意供给富含铁的食物,则较其他年龄期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要“赶上生长”,生长速度更快,所以更易发生贫血。
疾病原因
疾病引起铁消耗或丢失过多腹泻、反复感染等慢性疾病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增加消耗,可引起贫血。
临床表现
铁参与组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当人体缺乏铁时,血红蛋白不能够正常合成,血液中的红细胞无法正常携带氧气,人体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就会出现皮肤黏膜渐苍白,以口唇、指(趾)甲床及口腔黏膜苍白最明显;体力差、易疲乏、不活泼、不爱动、食欲减退、精神委靡。年长儿可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生长发育缓慢等一般表现。
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铁剂治疗和去除病因为主,配以一般治疗促进康复。因为喂养不当引起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何合理安排饮食?
1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本病,如:挑食、偏食等。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2合理搭配小儿饮食,给予小儿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等可促进铁的吸收;少食抑制铁吸收的食物:茶、咖啡、牛奶、钙片、麦麸、植物纤维等:多食含铁较高的食物:黑木耳、动物血、猪肝、鸡蛋*、红肉等。
3合理添加辅食:建议6个月的婴儿开始添加含强化铁米粉,以便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预防
缺铁性贫血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重点放在合理安排饮食上,具体措施如下:
1胎儿期:孕母膳食中供给足够的铁,不足时及时补充,特别是妊娠后3个月,防止孕母严重缺铁。孕母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每天应有鱼、肉、肝等动物性食物,饭后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加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
2婴儿期:
1)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提倡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儿从2个月开始补铁,直到1岁。人工喂养儿应采用强化铁配方乳,一般无需额外补铁;
2)足月儿因母乳喂养喂养吸收率高,提倡母乳喂养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先加铁强化食物,后陆续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蛋*、肝泥、鱼泥、动物血泥、豆泥、肉泥等,补铁应持续到1岁末,最好能到2岁。蛋类和乳类食品最好单独喂食,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3幼儿期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多采用含铁量多、吸收率高的食物,保证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豆类制品,如:蛋、红肉、猪肝、动物血等,同时鼓励进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促进铁的吸收。
年6月初卫生部发布了《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研究表明生命最初的天,即从怀孕到2岁期间的母婴营养将影响人一生的健康。报告同时指出,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整个人群营养状况的最敏感指标,也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整个人群营养状况的最敏感指标,也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国际上通常将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