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年底起,一种被称为“新冠肺炎”的传染病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新冠疫情已经流行有2年多,由其变异病*奥密克戎等*株引起的疫情仍然在全球各地传播蔓延。新冠病*经过2年多的变异后,虽然其致病力有所减弱,但其传染性反而较前期更为增强。另据报道,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康复病患出现了多种新冠后遗症。比如对肺功能的损害,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以及对神经、生殖系统的损害等等,因此这个病*对人类的危害和对世界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并作好自我防护。在瘟疫防治方面,中医经过几千年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已积累了丰富的防疫经验与方法,并且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虽然没有“新冠肺炎”这一病名,但它属于中医温疫的范畴,在不同的医家著作中又被称为疫疬、瘴气、温*、时行、天行、时气、伤寒,道家又名五温,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也明确提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贵胜雅言,总名伤寒。”西方医学一般认为,引起温疫的病因是细菌或病*。受传统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影响,古代中医对温疫的病因的认识不像西医那么具像化,而是抽象的、总结性的,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受了疫戾之气,而这种疫气的性质一般被辨识为风寒湿或风湿热等。因此,中医的防疫方药往往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或清热等作用。还有一些具有杀虫作用的药,也常常被用以防治温疫并取得满意的疗效,这说明古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病原微生物致疫的理念。有鉴于中医对温疫防治的有效性,兹将我国古代著名中医方书中收载的防疫外治法作以节选与解读,以期挖掘出简便有效的防疫法,并为当下流行的新冠疫情的防范提供借鉴与参考。一、艾叶烧熏法原文:断温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炙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处方:艾叶20~30克或清艾条(一支可分三四节)。用法:将干燥艾叶一把或清艾条一节点燃,吹灭明火并分置于房间四角,待艾叶或艾条燃尽为止,一次烧熏约20~30分钟为宜,早晚各一次更佳。解读:艾,艾之叶即艾叶,苦、微温,古之医家用之炙百病,故曰灸草。《本草纲目》谓:辟风寒,温中逐冷除湿,治心腹一切冷气*气,止血,安胎,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杀蛔虫。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肘后方》用之煮服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妇人良方》又用之炒热熨脐下治妊娠伤寒。现代也常用治寒湿身痛、腹痛、痛经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皮肤科还用之煎汤外洗,以治寒湿证之湿疹瘙痒。此法可用于寒湿疫的预防,染疫患者临床可见恶寒身痛、腹痛腹泻或湿疹瘙痒等症状。因艾叶具有安胎作用,家有孕妇的家庭日常防疫也可选用此法。此外,艾叶富含挥发油成分,香气浓郁,外出时,也可将艾叶用布袋包裹适量,佩戴在身上,或是悬挂于门上及屋角,也可起到一定的防疫作用。二、老君神明白散原文: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正旦(正月初一)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若他人有得病者,便温酒服之方寸匕,亦得。病已四五日,以水三升,煮散,服一升,覆取汗出也。处方:苍术10克,制附子30克,制川乌40克,桔梗25克,细辛10克。用法:上五味共磨细粉:1.预防外用法:取适量药粉(10~30克)以布袋包扎,或悬挂于自家门上、客厅及卧室,或外出时佩戴在腰间。2.预防内服法:正月初一或疫情流行时服2~3克药粉。3.治疫法:初染疫者,以温酒送服1~2克药粉。染疫四五日以上者,取3~6克(据《外台秘要方》补剂量三方寸匕)药粉,以水煮沸后30分钟,分3次服,服后盖厚被子助出汗。解读:术,有白术与苍术,《肘后方》未言是何种术,但李时珍谓:“古方二术通用,自宋以后始有苍、白之分,苍术主治山岚瘴气温疾,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古籍中多个防治温疫之方用的也是苍术,因此“术”用苍术最佳。苍术,辛苦温,祛风散寒、健脾燥湿;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川乌辛苦热,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桔梗辛苦平,祛痰、利咽、排脓;细辛,辛温,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五药配伍共凑温阳散寒止痛、止咳祛痰利咽之效。此方可用于寒湿疫的预防与治疗,染疫患者临床可见恶寒、身痛困重、咳嗽咽痛、多痰气紧等症状。现在正流行的新冠肺炎,染病者轻症有咽痛、身痛困乏之症,重症有咳嗽、胸闷气紧等症,正与此方所主之症相符,因此,此方或可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辨证防治。此方的防疫疗效从文中“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之言已可见一斑,唐《外台秘要方》也收载此方,并谓“绛囊盛带之,所居闾里皆无病”,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也就是说,在古代,一家佩戴此方药,邻里二三十户间均可起到很好的防疫作用。本方既可防疫又可治疫,既可佩戴悬挂也可内服,但因乌头、附子有*,若是内服治疫,需将适量散剂(约10~15克)煮沸1小时以上,且口尝无麻舌感后方可服药,最好加蜜蜂一勺共煎以减*,并在中医医师指导下服用更安全。三、赤散原文: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踯躅四分,真珠四分,捣筛为散,初觉头强,以少许纳鼻中,吸之取吐,温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瘥。晨夜行,及视病,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牛马疫,以一匕著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备急千金要方》也载此方:避温疫气,伤寒热病方,共研末,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著鼻中,又酒服一钱匕(约2~3克),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处方:牡丹皮10克,皂荚10克,细辛、干姜、制附子各6克,肉桂10克,羊踯躅5克,珍珠10克。用法:上8味,共磨细粉:1.治疗法:初感头强痛,即以少量药粉放于鼻中,吸入鼻中深处,有的可能会吐出一些稀涎水,再用温酒送服一小勺(约2~3克),每日服3次,服药后盖上厚被子以发汗,汗出即愈。2.简便预防法:取少量药粉吸于鼻中。3.预防法:晨行或夜行,或探望染疫病人时,用少许(约5~6克)药粉加适量珍珠粉或滑石粉调匀,涂抹于身上。4.《千金方》预防法:取一小勺(约6~9克)药粉装在红色(或个人喜好之色)布袋中,制成药囊并戴在手臂上,男左女右,外出时随身佩戴。5.动物染疫防治法:牛马等动物染瘟疫时,取一勺(8~10克)药粉放于牛马舌下,用水或牛马尿灌下,每日三四次。剂量还可随动物体重再增减。解读:牡丹,据《千金方》同方改为牡丹皮,且牡丹的入药部位自古以来也一直是根皮,牡丹皮,辛苦、微寒,能凉血活血化瘀,《本草纲目》谓:主治寒热,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除烦热,疗痈疮,排脓。《外台秘要》用之解中蛊*。皂荚,又名皂角,辛咸温,小*,祛痰开窍、散结消肿。寇宗奭谓:溽(湿,闷热)暑久雨时,合苍术烧烟,辟瘟疫邪湿气。干姜,辛热,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主治寒饮咳喘及脾胃寒凝之冷痛吐泻。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细辛、附子见前“老君神明白散”方下解读。踯躅,《千金要方》载为踯躅花,入药部位自古以来也主要是花,*花为*踯躅,辛温,有大*,即羊踯躅,又名闹羊花,陶弘景曰: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故名。《本草纲目》谓:主治风湿痹痛、牙痛,恶*诸痹,邪气*疰蛊*。《外台秘要方》中治五嗽之四满丸中也有踯躅花,现代也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时珍曰:红花者为红踯躅,又名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无*。现代研究表明,杜鹃花属植物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镇痛及抗病*等作用,其中*杜鹃(闹羊花)对昆虫有强烈的*性,作熏蒸剂使用时,能通过气孔侵入虫体(《杜鹃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因*踯躅(*杜鹃花)易致中*,严重者可致死,所以,内服或鼻吸时用红杜鹃更安全,而粉身佩戴时用*杜鹃花(闹羊花)预防病*感染性疾病效果更好。闹羊花的*性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本方时,尤其要注意闹羊花的剂量不可过量,《中国药典》中闹羊花作浸酒或入丸散内服时的剂量是成人一天0.6~1.5克,考虑到本方调配一料可用多日,而且主要是外用,所以每料赤散中闹羊花可用至3~6克,慎勿过量!真珠,《本草纲目》谓即珍珠,咸甘寒,镇心安*,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止泄,从珍珠的作用来看,对预防疫病本身没有太大的帮助。但从此方的用法和组方药味来看,可能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因本方有粉身之用法,所以珍珠在此可能是作为一种制药辅料,以增加粉身后的舒适度;二是,因方中附子、踯躅、细辛及皂荚都为有*中药,加入珍珠粉可以起到一个稀释药物浓度的作用,以此来降低全方的*性。方中除了牡丹及珍珠外,都是辛温或辛热的药味,上述8味配伍共凑温阳散寒、祛风止咳、祛痰定喘与活血止痛之效。此方可用于寒性疫病的预防与治疗,染疫患者临床可见恶寒头痛、咳嗽多痰气紧等症状,此方或可用于新冠肺炎的辨证防治。本方既可防疫又可治疫,治疗疫病时,需鼻吸结合内服,并温覆取汗方能显效。本方用于防疫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即可鼻吸,又可涂抹身体,还可制作成药囊佩戴于身上。此外,本方还是人畜共用的防治方药,不但可用于人,还可用于牛马等动物的疫病防治。综上所述,这三个方剂均出自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中的“治瘴气疫疠温*诸方”篇。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后世医家颇有诸多启发。有鉴于此,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对于中医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end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