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几天跟婆婆闹矛盾,起因是婆婆要给四岁半的孙女吃打虫药,因为吃了打虫药,孩子肚子里没了蛔虫,会长得更好。
朋友则觉得这都啥年代了,孩子肚子里哪还有蛔虫?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每年都会定期收到学校发放的“宝塔糖”,但现在,这个习俗早就没有了?真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不用再吃了吗?
一、为什么以前的孩子都要定期服用打虫药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那时候我们的卫生条件不是特别好,蛔虫的感染率比较高。
根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国内蛔虫感染率达到了80%~90%。在这种情况下,全民打虫是很必要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卫生监管的各项举措,以及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自我要求,现在整个国家的卫生条件都得到了大幅改进。到了年,在抽查了35万人次的情况下,统计得出,蛔虫的感染率降到了12.7%,所以全民服用打虫药的现象也就慢慢消失了。
二、出现这几种症状,肚子不一定有虫
尽管我们不再需要定期服用打虫药,但是每年都有无数父母长辈,在看到孩子有以下几种现象时,还是觉得要吃打虫药,如:磨牙;脸上长白斑;肚子疼。
事实上,脸上长白斑通常是因为得了一种叫“白色糠疹”的皮肤病,和蛔虫并无关系;
磨牙通常与压力和焦虑有关,或者是孩子白天过于兴奋,夜间也容易出现磨牙的状况;
肚子不舒服虽然也是蛔虫症的一种表现,但是也有可能是肠胃炎、便秘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即使肚子里有虫,不一定都是蛔虫,不同的虫子,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怎样判断孩子感染的是什么虫
1.鞭虫
鞭虫寄生在盲肠,可能导致孩子食欲降低,不爱吃饭;便秘、便血,肚子疼,身形突然消瘦等
2.蛲虫
蛲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结肠,雌虫夜间会移动到肛门产卵,3~6岁的儿童容易感染。
孩子常常会在夜间哭闹不安、夜惊,常常会说肛门痒。
3.钩虫
感染了钩虫,可能出现慢性的上腹部疼痛,平时会呕吐、厌食,出现贫血的症状,面色也比较苍白,四肢乏力等。
4.蛔虫
感染蛔虫的症状通常会比较复杂,一般有:肚脐周围反复腹痛、小儿常常阵阵哭闹、晚上睡觉流口水等。
有没有蛲虫和蛔虫,家长都可以通过观察肛门和大便进行初步判断。
需要谨惕的是:任何时候,出现疑似需要打虫的情况,都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医院检查。
四、怎么预防寄生虫感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纠正孩子喜欢吸吮手指的习惯:孩子通常喜欢到处探索,不管是哪个角落,都有可能被他们的小手抚摸到,所以一定要避免孩子吸吮手指。
2.保持家里环境的干燥、整洁,同时室内要多通风。
3.洗手需要常态化,尤其是外出归家和饭前便后。
4.所有食物都需要确保清洗干净,尤其是不经烹饪的水果和蔬菜沙拉等,同时,肉类和蔬菜水果类不宜使用同一个砧板。
5.勤剪指甲也是非常重要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