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临床上只见到杂合子型
TUhjnbcbe - 2022/10/5 15:01:00

导语: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又称为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珠蛋白或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相应珠蛋白氨基酸成分改变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目前已发现余种不稳定血红蛋白,80%以上系β链异常,其余为α链异常。

一、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相关分析

(一)临床分类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根据遗传结果分为杂合子型和纯合子型。目前,临床上只见到杂合子型患者,这可能与本病少见有关,也可能是纯合子患者难以存活。

(二)病因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病因是由于α珠蛋白或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相应珠蛋白氨基酸成分改变所致。不稳定血红蛋白的产生,使血红蛋白变为不稳定而发生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使得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最终在微循环中,尤其是脾脏内被破坏。

(三)诱发因素

当患者发生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如磺胺类、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等)时,可造成溶血性贫血加重。

二、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的相关症状主要如下

(一)主要症状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因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度贫血;中度溶血性贫血者,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内起病,出现明显贫血、*疸、脾大、乏力、面色苍白、腰痛等表现;重度溶血性贫血者,多在1岁内起病,一般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表现。另外,部分患者因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导致溶血加重而就医。

(二)并发症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可并发高胆红素血症、胆汁瘀滞性肝硬化、胆结石、骨骼畸形、感染、溶血危象等。

三、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相关检查

(一)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疸、脾大、尿色加深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异丙醇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热变性试验、氧解离曲线检查、珠蛋白肽链分析、基因检测、B超、X线等检查。

(二)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者有无皮疹、面色苍白、皮肤黏膜*染、局部压痛等体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听诊和叩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脾肿大、腹水、心脏杂音、呼吸音异常等征象,有助于评估病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涂片

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贫血;病情较重者,多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可不与贫血平行。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有异形和碎片,有时可见靶形红细胞,有助于初步诊断及病情监测。

2、异丙醇试验

是一项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筛查试验。试验方法是将1ml异丙醇溶液放入37℃水中预热。正常人本试验为阴性,异丙醇试验阳性主要见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或HbF病,需注意鉴别。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也是本病的一项筛查试验。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患者一般出现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阳性,但G6PD缺乏及HbH病患者也可出现阳性,需注意鉴别。

4、热变性试验

是一项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筛查试验。但本试验阳性还可见于HbH病等患者,并存在假阳性,需做正常对照。

5、氧解离曲线检查

部分患者可发现不稳定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异常,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6、珠蛋白肽链分析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珠蛋白肽链分析,可以检出潜隐性异常血红蛋白,是本病的一项确诊试验。

7、基因检测

通过DNA分析方法,确定不稳定蛋白的存在,是本病的确诊试验。

(四)影像学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选择B超、X线等影像学手段,帮助评估病情。

四、该疾病的前后诊断以及治疗

(一)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气短、寒战、高热、*疸、脾大、尿色加深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涂片、异丙醇试验、珠蛋白肽链分析、基因检测、B超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病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1、海洋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患者多存在一定的区域,热变性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分析可与本病相鉴别。

2、血红蛋白异常病

包括HbF、HbH等,临床表现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颇为相似,主要依靠血红蛋白分析(如HbF碱变性试验、层析法、放射免疫分析等)相鉴别。

(三)治疗原则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尚无特效疗法,病情较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同时,患者应避免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以免使得溶血性贫血进一步加重。必要时,可给予输血、药物和手术治疗。

(四)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溶血性贫血及溶血危象时,需及时输血治疗,缓解病情,挽救患者生命。

(五)一般治疗

避免感染或服用氧化剂类药物(如磺胺类、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等)。

(六)药物治疗

1、叶酸

适用于叶酸缺乏者,可增加造血原料,改善患者贫血症状。

2、抗感染药物

适用于感染的防治,以预防患者溶血性贫血进一步加重。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

(七)手术治疗

1、脾切除

适用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明显且脾肿大者,可缓解病情,具有一定疗效。但氧亲和力增高者,行脾切除会造成血红蛋白增多症和血栓形成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因此,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2、胆囊切除

由于本病患者,常并发胆结石,因此,可采取胆囊切除术。

五、治疗周期、治疗费用以及预后事项

(一)治疗周期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二)治疗费用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医院、治疗方案、医保*策等有关。

(三)预后

1、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平时溶血较轻者,经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较好;平时溶血性贫血严重,可因严重感染及溶血危象,危及生命,预后较差。

2、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者反复出现溶血性贫血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胆结石、感染、溶血危象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3、自愈性: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六、患者的生活管理以及饮食习惯

(一)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患者应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患者可规律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二)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力求营养均衡,易消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饮食建议

1、宜摄取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

2、可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3、注意饮食卫生,建议规律、均衡饮食。

结语: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较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贫血;病情较重者,可发生明显溶血性贫血,甚至出现溶血危象。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尚无特效治疗,目前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本病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临床上只见到杂合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