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大公国
(一)芬兰大公国(年—年)是芬兰历史上的一个国家,附属于俄罗斯帝国。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国入侵瑞典王国的领土芬兰。年芬兰战争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芬兰历史开始于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瑞典摄*比列尔·雅尔于年通过第二次瑞典十字*占领芬兰,这场十字*是针对Tavastian人的拒绝继续改信基督教而发动的。诺夫哥罗德控制说东芬兰语方言的卡累利亚,瑞典则于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控制西卡累利亚,西卡累利亚此后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内,而东卡累利亚在文化上则逐渐转向俄罗斯和东正教。虽然东卡累利亚人在语言和血统上仍与芬兰人保持紧密联系,但他们通常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天主教和东正教世界的界线也随着12年的N?teborg条约而定于芬兰的东界,芬兰在1世纪时融入中世纪的文化圈,多明我会在年传入芬兰并造成重大的影响,早在14世纪初已有文件记载第一批芬兰的索邦大学学生。
(二)在芬兰西兰部图尔库的城市聚落正在发展中,图尔库曾是瑞典王国最大的城镇,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虽然芬兰在中世纪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沿岸只有一些以农维生的教区和领地,芬兰的其他地区则有以渔猎和小规模农耕维生的萨米人居住。在12和1世纪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兰南岸和西北岸,在奥兰群岛及奥兰群岛和图尔库之间的群岛中,瑞典语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语也成为芬兰其他地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图尔库于1世纪就已建立主教教区,图尔库大教堂是圣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当时的主教比现今拥有更大宗教上的权威,也常是当地最具权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兰人,但城堡里的指挥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国的贵族。年芬兰的代表获邀参加瑞典国王的选举,这个事件常被当作芬兰融入瑞典王国的表现。做为这个王国斯堪地那维亚的一部分,负担得起一人一马装备的权贵和自耕农组成绅士和贵族阶级集中于芬兰南部,位于维堡的堡垒保卫芬兰的东境。瑞典和诺夫哥罗德于12年签署N?teborg条约,但这个条约并未长期遵守。年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发动一场针对东正教异端的十字*,最后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丢王位,这场十字*也失败以终,瑞典与诺夫哥罗德的争端是为了控制波的尼亚湾北岸及芬兰东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
(三)诺夫哥罗德将那里视为渔猎的基地,并且不满于西边天主教移民的缓慢渗透。14和15世纪间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彼此断断续续发生一些冲突,但多数时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和平状态,既存的内部的紧张亦然。年发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维亚部分的内战也波及到芬兰,年内战的胜利者玛格丽特一世将瑞典、丹麦、挪威三个王国全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即卡尔马联盟。接下来的10年里瑞典的各个派系试图打破这个联盟,芬兰也卷入这场纷争,但在15世纪似乎是相对富裕的时期,期间人口增加,经济也有所发展。到了15世纪末东部边境的情势越来越加紧张,莫斯科大公国占领诺夫哥罗德,向统一俄罗斯迈进一步。年到年瑞典和俄罗斯发生战争,维堡的要塞遭到俄罗斯包围,根据当时的传说该城是由神迹而拯救。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国王。在他主*下瑞典于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体系经历一场剧烈的改革,使国家的对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当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税。紧接在宗教改革之后图尔库主教MikaelAgricola出版他翻译的芬兰语新约,年,斯塔夫一世建立赫尔辛福(即后来的赫尔辛基),但两个世纪以来它仍只是个渔村。古斯塔夫一世于年死后他的三个儿子接连继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开启瑞典的扩张时代,他于年将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纳入其保护之下。
(四)利沃尼亚战争(年―年)之后瑞典一直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达年之久,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瑞典与丹麦、波兰和俄罗斯抢夺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控制权。芬兰人因此饱受战争带来的征兵、重税和*队的骚扰,这就造成芬兰人于年―年的起事,这场叛变以血腥的镇压结束。年和俄罗斯签署的Tyavzino条约使瑞典和俄罗斯的边界向东及北方移动,大约就是现今芬兰与俄罗斯的界线。16世纪的芬兰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农业聚落人口的成长。国王鼓励农民自Savonia省迁移至芬兰中部的广大荒野。这使得原本居住于此的萨米人被迫离开。而有些荒地则是卡累利亚人的传统渔猎之地。0年这导致一场芬兰人与卡累利亚人与芬兰人间的血腥游击战,特别是在博滕省。年到年间在位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进行一连串的*事改革,将瑞典*队从原先的农民民兵改造为有效率的战争利器,甚至可能是欧洲最好的一支*队。他完成对利沃尼亚的占领,还得到俄罗斯在Stolbova条约中失去的领土。年瑞典和芬兰的*队开进德意志参加三十年战争,芬兰人组成的芬兰轻骑兵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称,在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瑞典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年到年和年到年间芬兰总督CountPerBrahe伯爵在其任内推行一些重要的改革,也兴建许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认为有益于芬兰的开发。
(五)例如在年芬兰的第一所大学?bo学院成立于图尔库,芬兰语的圣经全书于也于年出版,但重税和持续的战争及寒冷的气候(小冰期)使这个时期的芬兰农民度过一段黯淡的时光。在年到年间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芬兰士兵被调往利沃尼亚、波兰和丹麦作战,瑞典的*治体制也越加趋向君主专制。瑞典王国于年到年还握有今日美国的德拉瓦和宾夕凡尼亚地区作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为芬兰裔。17世纪的芬兰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于世俗法律上,各领域事物都必须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会也变成义务性质,宗教罚则也被广泛运用。这些规定于图尔库主教尤汉·特瑟鲁斯离职后公布,他所写的教义问答于年被图尔库皇家学院的神学家宣布为异端。路德教派鼓励个人研习圣经,使芬兰第一次尝试推动普及教育,教会要求每位信徒都应该具备阅读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虽然这些规定可能会以背下文本达成,但也使阅读的能力传达到民众之中。发生于年到年的一场饥荒夺走芬兰0%的人口,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东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国默许俄国进攻瑞典王国的属地芬兰。年俄瑞战争爆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昏庸无能、指挥不力使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芬兰从此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属国。
(六)年亚历山大一世建立芬兰大公国,自任芬兰大公,这是芬兰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府,此后的一个世纪中芬兰一直保持在沙俄内的自治大公国地位。年沙俄将卡雷利阿地区交还芬兰,保持芬兰民族地域的完整性。在芬兰的自治时期芬兰依然沿用年瑞典古斯塔夫三世的宪法体制,其境内农民的地位和沙俄农奴制下农奴的地位完全不同。摆脱瑞典统治的芬兰由于森林业和矿业的大发展,渐渐成长为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芬兰人的独立意识逐渐苏醒。芬兰上层贵族开始大力推广芬兰文化和语言,他们将他们的姓氏改为芬兰化姓氏,学习芬兰语,并在他们的孩子们中推广芬兰语教育。年土生的芬兰人终于进入*府(原芬兰*府官员均为芬兰的瑞典贵族所把持),2年芬兰语在芬兰赢得和瑞典语同等的官方语言地位。年俄罗斯为了让芬兰摆脱瑞典的影响,将芬兰议会按照瑞典制度的四级会议体制(瑞典的四院制度,包括代表贵族、神职人员、市民和农民的四院)改组为单院的议会制。芬兰议会首先采用普选制,并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赋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年12月芬兰国民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统治崩溃之际宣布独立,芬兰大公国终止。芬兰被宣布为君主立宪国,德国黑森王子腓特烈被选为芬兰国王,称瓦尔诺一世。随着一战德国的投降,芬兰国王被迫退位,芬兰成为共和国,年6月27日芬兰人斯塔尔伯格被选为第一任芬兰总统。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是年8月2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造成日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及争取备战的时间,于年9月至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时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策,企图祸水东流。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策的顶峰,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事行动。希特勒为了执行年4月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二)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事、*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纳粹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策相当不满遂答应这一请求。年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年8月日里宾特洛甫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年8月17日纳粹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年8月2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纳粹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三)条约内容: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条约有效期为10年。秘密附属议定书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同时德国还默许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与此同时9月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苏联红*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和纳粹德国国防*在布列斯特会师,9月25日苏德两*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年10月—年月的苏芬战争后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御空间,改善战略地位。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四)白色方案是纳粹德国在年4月为进攻波兰第二共和国而制定的*事计划,白色方案由德国国防*陆*司令部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大将领导的伦德施泰特小组负责制定,实际策划者为时任南方集团*总部参谋长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步兵中将与*事参谋处长甘瑟·布鲁门特里特步兵上校。该计划采用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时代延续下来的机动作战思想,旨在集结精锐部队,快速突破波兰*队的薄弱环节,同时借助机动优势不断消耗其有生力量,最终实现对波兰主力部队的包围和歼灭。年9月1日德国*队执行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正式爆发。9月15日德*进逼波兰首都华沙,在巨大的压力下华沙守*于9月26日被迫投降。10月6日波兰*队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波黎瑟独立作战兵团于卢布林地区投降,标志着白色方案战略目标的达成,德*获得全面的胜利。鉴于波兰的态度时不仅需要使修改后的东部边界有安全保障,而且还需要进行*事准备,以便在必要时永远消除来自这一方向的各种威胁。德国同波兰的关系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骚乱的原则,如果波兰改变其迄今基于同样原则的对德*策,转而采取对帝国进行威胁的态度,那么同它进行最终清算就有可能势在必行。那时要达到的目的是粉碎波兰的防御力量,在东面造成一种能满足国防需要的态势。最迟在冲突开始时宣布但泽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旧称,魏玛共和国时期多数州的正式名称,但泽共和国简称但泽自由市)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治当局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使波兰孤立,即把战争局限在波兰进行。
(五)这种局面在不太远的将来就可能出现,因为法国的内部危机日益加剧,英国会因此而采取克制态度。苏联的干预(它有能力这样做)很可能对波兰毫无益处,而仅仅意味着波兰被布尔什维主义吞并。周边国家的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德国的*事需要,德国不能轻易地将匈牙利列为盟国,意大利的态度是由柏林-罗马轴心已经确定,建设德国国防*的伟大目标仍然要视西方民主国家的敌对程度而定。白色方案仅仅是诸项准备工作的一个预防性的补充措施,决不能将它视为同西方对手进行*事冲突的先决条件。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但是整个局势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帝国西部边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在进*波兰时要针对周边国家特别是立陶宛采取警戒措施,国防*的任务是歼灭波兰的*事力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好准备,力求达成进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开的总动员,将尽可能推迟到进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进行,计划用于防守西部边界的兵力暂时不得另行调用。对立陶宛须保持警惕,对其余边界只须进行监视。在东线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波兰陆*,为此在南翼可进入斯洛伐克地区,在北翼应迅速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之间建立联系。必须做好开战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以现有的部队也能发动进攻,而无需等待动员后组建的部队按计划开到后再行动。现有部队的隐蔽的进攻出发地区,可在进攻日直前予以规定。
(六)预定担负西部边界掩护任务的兵力是全部调往该处,还是留一部分作他用,将取决于波兰的局势。在波罗的海的海*担负任务是:歼灭或者打垮波兰海*;封锁通往波兰海*基地(特别是格丁尼亚海*基地)的海上通道,开始进入波兰时即宣布停泊在波兰港口和但泽的中立国家船只离开港口的期限,期限一过即由海*采取封锁措施,必须估计到规定离港期限会给海战造成不利的影响;切断波兰同海外的贸易联系;掩护帝国-东普鲁士的海上通道;保护德国至瑞典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海上交通线;尽可能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实施侦察和警戒,防止苏俄海*从芬兰湾进行干涉,应预先规定适当数量的海*兵力用于保卫北海海岸和濒陆海区;在北海南部和斯卡格拉克海峡须采取措施防止西方列强突然对冲突进行干预,采取的措施应局限在绝对必要的限度以内,务必保证不引人注目,关键是应避免采取可能会使西方列强的*治态度变得强硬起来的一切行动。空*必须对波兰实施突袭,而在西线则可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兵力。空*应在极短时间内歼灭波兰空*,此外主要担负任务是:干扰波兰的动员,阻止波兰陆*按计划开进;直接支援陆*,首先是支援已经越过边界的先头部队,开战之前航空兵部队可能要向东普鲁士转场,但这不可危及达成突然性。第一次飞越边境时在时间上应与陆*的作战行动协调一致,只有在给中立国家船只规定的离港期限过了之后方可对格丁尼亚实施攻击,对空防御的重点是施特廷、柏林和包括梅伦地区的奥斯特劳和布吕思在内的上西里西亚工业区的空域。
东方战线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领土,侵略东欧诸国。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后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占领波兰东部。通过苏芬战争后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加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府,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把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罗马尼亚*府被迫接受苏联要求,苏*占领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00—公里。在波苏战争之后新生的苏俄被迫屈辱地与西方协约国集团签订《里加和约》等一系列和平条约以结束战争状态,这些条约使苏俄丧失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西部沿岸及芬兰以东的大片土地的主权。同时波兰*府在仇恨苏联*权的情况下大力扶植苏联国内的分裂势力使得苏波关系越来越差,波兰对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同化*策的失败还激起波兰国内的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而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府认定是时候洗刷屈辱。寇松线是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苏俄和波兰建议的停战分界线,波苏战争期间(~)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决定重建波兰国家,以民族边界线作为波兰东部边界,这条线沿布格河划分波苏边界,在北部把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入波兰版图。
(二)年7月11日苏俄红*击退波兰干涉*时寇松代表英国*府建议苏俄以这条界线为停火线举行和平谈判,在斯帕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苏波双方承认寇松线为波苏边界线,当波*转入反攻后波兰*府拒绝承认寇松线。根据年月18日的《里加和约》寇松线以东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划归波兰,年8月16日苏波两国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两国边界以寇松线为基础划定。从年起波兰被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后处于亡国地位,年起华沙公国以波兰王国的名称并入俄罗斯帝国,由沙皇兼波兰国王。经过在俄国百余年的民族繁衍和发展,白俄罗斯民族逐渐形成西起布列斯特、东至戈梅利的定居区,而乌克兰民族则形成西至利沃夫、东到切尔尼戈夫的定居区。这成为日后乌克兰地区和白俄罗斯地区的民族成分边界,也是寇松线的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决定先和德奥进行和平谈判,苏维埃俄国提出对战时被占领的领土不得强行合并,恢复战时丧失*治独立的人民的*治独立。德奥则要求苏维埃俄国放弃1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土地让给德国。为此德奥还以全线进攻的武力相威胁,苏维埃*府最后不得不签订割地的《布列斯特和约》(年2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为德国所控制。于是在苏德、苏波关系中从此出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问题”,但这只是列宁的战略让步,苏联是迟早要收回这一地区的。
(三)年8月苏维埃*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瓜分波兰的条约,11月毕苏茨基出任波兰共和国国家元首兼*队总司令并着手复国。他不仅要恢复历史上的波兰领土,还要把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更要把乌克兰、白俄罗斯更多的地区以及立陶宛包括进未来的波兰。年4月25日波兰趁白卫*内乱进攻乌克兰,苏波战争爆发,5月攻陷基辅。6月在南方发动攻势,使得南乌克兰、顿河、顿巴斯、库班河岌岌可危。波*入侵后苏联红*组织反击并解放基辅,趁机一直打到波乌边界的布格河,苏俄高层开始商讨是否要跨过波乌边界继续追击。7月底红*进入波兰境内,8月中旬苏联红*兵临华沙城下,波*被迫在华沙-卢布林-线组织全部力量准备决战。8月16日波*反击,战局逆转,苏联红*被迫后撤多公里。双方的疲惫和西方国家的介入,遂于10月12日在里加签署停战和预备合约。年月18日又签署和平条约,条约规定苏俄同意乌克兰独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波兰同从俄国独立出来的国家谈判;苏俄不能干涉。这场战争的原因就波兰而言是波兰复国后的扩张和消灭未来可能的威胁保卫国家的必然延伸,就苏维埃俄国而言可以借此收回因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而丧失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同时还可以乘势将无产阶级革命推进至整个欧洲,至少也可以为苏维埃俄国在西部建立一道防御的屏障。
(四)此间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一条停火临时边界线,从白俄罗斯的格罗德诺经比亚韦斯托克东部地区,再经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进入乌克兰,后沿布格河南下至索科维,再拐向西南到普热梅希尔,向前延伸至东喀尔巴阡山。附带条件是保证加利西亚的主权归苏维埃俄国,这条线被称为寇松线。苏波战争的结果是苏维埃俄国被迫签署《里加和约》,同意按寇松线来划分苏波边界,并且将寇松线以东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割让给波兰。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并入波兰之后波兰*府在这些地区大力扶持反苏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裂势力武装,同时允许乌克兰流亡*府和白俄罗斯流亡*府在华沙设立办事处。随后波兰以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为基地大力援助苏联西部的两个加盟共和国内的分裂势力武装,并多次收容被苏*击溃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游击队,同时不时的对苏联西部进行武装渗透。这些危害苏联国家安全的行动引发苏联*府的强烈不满,托洛茨基多次表示敌视无产阶级革命的波兰*权的存在是世界革命的首要威胁。同时讽刺的是一直宣称支持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波兰*府在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持续的进行民族同化*策,包括强迫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说波兰语等,但是糟糕与蛮横的同化*策除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以外没有什么更多的效果。
(五)20世纪0年代苏联与同盟国联合扼制纳粹德国的集体安全*策在慕尼黑会议之后破产,苏联于是转而寄希望于与纳粹德国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以防止苏联首先被德国进攻并建立东方战线拓展防御态势,同时收复《里加条约》中苏联丧失主权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年8月苏联*府与德国*府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附加议定书,议定书写明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下列签约全权代表以极其保密的方式,讨论划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9月苏德又签订友好边界条约及附加议定书,极为详细地划分在原波兰国家领土上两国利益之间的边界线走向,双方可在各自的前波兰领土上进行必要的国家重建。这表明寇松线成了苏德的实际上的边界线,也就是说波兰在苏德之间再次被瓜分。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9月17日午夜2时苏联红*以保护那里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居民为由进入该地区。10月1日联共中央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处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的问题。10月26日和28日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人民议会分别宣布建立苏维埃*权并要求加入苏联,随后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将上述两地区分别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并写入年的苏联宪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波兰重新复国已是历史趋势,于是重新划分苏波边界也就成了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结束战争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务的德黑兰会议上的重要议题。
(六)在年12月1日晚间的圆桌会议上斯大林明确提出苏联的要求:“乌克兰人的土地必须归乌克兰,白俄罗斯人的土地必须归白俄罗斯,那就是说在我们和波兰之间苏联宪法规定的年的边界必须存在。苏联坚持有关这条边界线的规定,并认为这是正确的。”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划分苏波边界,也就是解决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问题的建议,寇松线应成为波兰东部的边界线,并在某些地区作出有利于波兰的5公里~8公里的外移。最后雅尔塔会议的公报明确规定三国*府首脑认为波兰东部边界应当沿寇松线划分,不过由于波兰流亡*府的坚持,在某些地段作出有利于波兰的5公里~8公里外移,承认波兰北部和西部的领土应有实际的增加。他们认为所增领土的范围将在必要时征询新的波兰临时民族统一*府的意见,然后波兰西部边界的最终确定将留待和会解决。二战结束后苏联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领土,从此在苏联版图上西乌克兰地区包括利沃夫州的北部、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沃伦州和罗夫诺州,西白俄罗斯地区包括北布列斯特州、格罗德诺州、维捷布斯克州的西部和明斯克州,这种领土状况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被庞大的战争阴云笼罩着,为了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并且收复在之前因为苏俄的一系列和平条约而丧失的土地。
(七)特别是到0年代后期在德国法西斯对欧洲的侵略的态势越来越明朗的情况下苏联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为了用恢复寇松线来使苏联的防御效果加强,并回应国内对于收复失土的呼声,苏联*府开始作出一系列*事外交行动。当斯大林向西方提出共同对抗纳粹的野心的时候西方国家拒绝苏联的要求,并对德国实行绥靖*策以希望让德国将侵略目标转向东方。希特勒认为入侵苏联的机会没有成熟,而苏联也对西方的各种背叛行径无比愤怒,特别是当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阴谋中被出卖而葬送掉形成的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事联盟后苏联不得放弃与西方联合扼制纳粹的可能。于是寄希望于与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来应对德国法西斯在日后可能进行的*事行动避免首先卷入战争,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法西斯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入侵波兰后的年9月17日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要保护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居民,占了这些地区人口的绝大部分),遂出兵波兰东部寇松线以东地区。波兰*府为战前不顾苏联劝告,分化苏联两个西部加盟国的*策付出代价。由于敌视苏联的波兰战前一直在扶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分裂势力武装,并对已经占有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进行同化*策,在当地不得人心的波兰*队迅速被苏*围歼,大部分投降。
(八)苏联收复波兰以东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并将其并入苏联,出于对波兰*府一直以来敌视苏联和支持苏联的分裂势力的报复,苏联*府决定处决一部分被俘的波兰*官和士兵,导致卡廷惨案的发生。卡廷惨案又称卡廷事件、卡廷森林大屠杀,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共中央*治局的批准下于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年春2.2万名在押波兰*人、知识分子、*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队杀害,年发现波兰*人st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0年4月1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联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称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卡廷惨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治纷争的结果。苏联希望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无产阶级*府,而战前的波兰与苏联之间的敌意在不断加深。在年苏波战争以波兰的胜利为结束后苏联不得不放弃将革命推向西方,斯大林被批评其在波兰战线上的错误决定,苏维埃当局把西方邻国看作是主要的敌人。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继续向东扩张,导致苏联红*在华沙战役中完败。根据波兰和俄罗斯两国的国家档案机构共同出版的文献,苏波战争后有1.8万-2万名苏联红*战俘在至年间死亡,同时也有1.8万-2万名波兰战俘在苏联战俘营死亡。
(九)年9月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条约后斯大林向正在抵抗德国人的波兰发起进攻,他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永久摧毁波兰的独立地位。在入侵最开始的时候苏联一如既往地隔离(或当场枪杀)那些他们认为是波兰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官员。随着年波苏关系恶化以及苏联在4—年支配波兰的领土,苏联成功把这个被征服的国家以共产主义傀儡*府的形式一直统治到80年代。在这段时期任何要求获知卡廷事件真相的人均被看作是反苏联和反波兰人民共和国分子,这就是战后波兰一直被卡廷谎言所驾驭的原因。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25万名波兰*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名*官在内的共1.5万名波兰战俘。苏联*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官。除掉了*官后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年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十)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n开枪,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人,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得树枝,填土并在上边重新植树,彻底消灭痕迹。除卡廷森林外苏联方面还在斯塔罗别利斯克战俘营枪决人,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枪决人,其他战俘营和监狱枪决人,加上卡廷森林枪决的人共计人,其中包括1.5万名波兰官兵俘虏。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苏联各地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针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年德*占领卡廷森林,年纳粹德国揭发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导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卡廷大屠杀。
(十一)俄罗斯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但是并未按波兰*府的意愿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因而无须对尚健在的屠杀参与者进行起诉并定罪。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队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年月5日由苏共中央*治局(包括斯大林和贝利亚)全体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为0,最常见的数字为。屠杀在卡廷森林等地进行,受害者中8,00人是年苏联入侵波兰时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年4月1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方宣布在德*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方屠杀的波兰*人万人坑,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手中,是被德*所杀害的。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战后纽伦堡国际*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的迷案。二战结束后不久由于一些美国*官对于*府掩盖事实真相不满,美国国会不得不成立调查卡廷事件的特别委员会。在年发布的最终报告中该委员会宣布苏联的罪行确凿无误,并称这次大屠杀为世界历史上最野蛮的犯罪。委员会认为罗斯福*权可能向公众隐瞒大屠杀之事,但指出这是由于*事需要。报告还建议美国*府针对苏联的行为向国际法庭提起诉讼,但美国*府并未照办。
(十二)虽然特别委员会得出有力的结论,但白宫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依然对卡廷屠杀事件三缄其口,似乎并不愿意在冷战期间做出任何加重美苏两国*治紧张气氛的举动。研究卡廷大屠杀的专家保罗称此次解密的材料并没有出现在—年特别委员会所调查的材料里,在特别委员会调查期间这份材料仍属机密,由*府控制。他认为罗斯福*府的隐瞒令美国忽视对苏联的防范,直到9年苏联引爆原子弹时美国人才醒悟过来,而此时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已经被铁幕控制。直到如今卡廷事件还是波俄两国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由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期间苏方向他通报二战初期波兰*官在苏联集中营里的死亡情况,并移交有关的档案资料,此举结了一桩争执长达半个世纪的国际公案。2年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的特使皮霍瓦到达华沙,向波方移交有关卡廷事件的20份绝密档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共中央*治局年月5日关于枪决1.47万名波兰*官和在狱中关押的1.1万名波兰公民的决定。波方立即将其中几个重要文件公之于众,至此两万多名波兰人被屠杀的悲剧、波苏(波俄)关系史上历时半个世纪的最大悬案——卡廷森林惨案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年11月26日俄罗斯议会下院批准发表一项声明,承认卡廷大屠杀是由斯大林亲自下令的。
(十三)芬兰在苏俄内战和苏波战争中趁火打劫的夺取寇松线西北部地区,之后也一直拒绝承认寇松线,而且还大胆的对卡累利阿地区宣布主权并不断的挑起边界冲突。苏芬关系的恶化趋势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更加明显,苏联*府决心收回寇松线西北部地区,而芬兰*府则坚决宣称苏联占有卡累利阿地区是非法的。年10月~年月苏芬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苏联在地面陷入苦战的同时在外交上也陷入难堪之中,不过芬兰*府担心战争长期化可能会给芬兰带来毁灭而向苏联妥协。苏联取得原芬兰控制的寇松线以东和以南的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芬兰对于这些结果非常不满意使得这个国家在苏德爆发战争后加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进攻。年6月苏联*府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苏联*府在照会中提出改组*府实行大选和让苏联红*自由通行等求,当时这些国家的*府是在被德国法西斯的支持下上台的极右翼集团,他们实行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当地已经失去民心。波罗的海三国的法西斯*府在得不到德国的外交支持和国内人民的巨大压力(大多是倾向支持苏联或者至少是要求现*府下台)的情况下只能同意这些条件,随后波罗的海三国陷入*治动荡之中。7月三国在苏联*府的的压力下举行选举,各国法西斯*府在选举中彻底失败,在民众的支持下波罗的海三国先后成立以该国共产*为领导的苏维埃*权。
(十四)虽然票数差距微弱的苏维埃*权并没有立即完全控制国家,社会民主*和共和*等资产阶级**在选举中是以微弱差距落选的,他们不甘心失败并在各个方面为新*府行使权力制造障碍。但这些国家的新*府还是分别要求成为苏联的加盟国,以祈求保护不被资本主义**势力复辟或者防止德国的趁虚而入,随后被苏联依次接纳并派兵进驻。年6月苏联照会罗马尼亚*府,以罗马尼亚*事独裁统治集团的*策严重威胁苏联西南边界的安全等理由要求把比萨拉比亚地区归还苏联(这个地区在以前苏俄与协约国的和约中被划出),把北布科维纳(在这一地区摩尔多瓦人占主体)移交给苏联的摩尔多瓦加盟国。罗马尼亚**府强烈抵抗并照会德国大使,可是德国法西斯却宣布对于苏联对罗马尼亚的要求没有疑义,更糟糕的是罗马尼亚立即就面临不得不应付更加棘手的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关系的问题,最终罗马尼亚**府只好接受苏联的要求,苏*进驻上述地区。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御空间,稍微改善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恢复寇松线的行动也让国内的一些对屈辱的旧和平条约不满的声音得到平息,进一步提高斯大林在苏联国内的威望。并且由于当时极度仇视苏联并大力支持苏联西部分裂势力的波兰的覆灭,苏联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被大大的削弱,各种粗暴的方式使苏联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十五)总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是明确的,即确保其西部领土的安全,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然而在获得这些地区后,并未使苏联更加安全,反而使其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松动,对德警惕不够。东方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出于私利,苏极大地伤害周边国家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也加深英法与苏的芥蒂。以致后来丘吉尔上台改变张伯伦的绥靖*策,实行全力抗德*策,而苏未及时调整与英法关系,从而推迟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时间。当然苏联的行动也是由其对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作出的一种判断,在今天看来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而另一方面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很多人民支持苏联的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法西斯*权的厌恶,事实上除了这些国家的工人和犹太人们(原当地的法西斯*权采取亲纳粹的仇犹*策)外其它占这些国家人口比例更大的市民和农民阶层对于苏联的一系列*策是非常不理解的,而他们也从来没有把苏联人当做自己人。当德国法西斯入侵这些地区的时候当地居民对于德*十分的顺从与配合,以至于苏联很快就丢失原波罗的海三国地区,而其中有些居民甚至主动配合*卫*屠杀犹太人。他们的疯狂让德*北方集团*群司令威廉·约瑟夫·弗朗茨·冯·勒布元帅都表现出无比惊讶,之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苏德战争期间被占领的苏联领土中波罗的海三国地区的犹太人被消灭的是最彻底的。
波兰战役
(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划归波兰,被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两块,在走廊以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飞地,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报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事强国。由于绥靖*策让法西斯德国的扩张终于到露出獠牙的时候,由希特勒精心策划让德国正式拉开侵略的序幕,而波兰成为第一个牺牲品。年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补充*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波兰成为首要的目标。年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有权在波兰走廊修筑公路、铁路,但被波兰拒绝。月21日英法正式结成*事同盟,并在1日给予波兰安全保证,这更坚定波兰的信心。4月日德国最高统帅部颁布《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三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解体,原本其领地内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为民族国家,像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南斯拉夫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形成的欧洲态势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人口万,领土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排于全欧洲第六位),是东欧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德国与苏联逐渐自一战与内战的创伤恢复,这些独立出来的新兴小国感受到两欧洲大陆强权国的威胁,同时其本身国力又不足以对抗,遂开始寻找盟国以保障本身安全,波兰便寻求英国与法国的协助。
(二)欧洲大陆上其他的小型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组成所谓的小协约国(年小协约国在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解体),波兰在寻求邻国盟友的过程中也想加入其联盟,但遭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两国间又彼此煽动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冲突,捷克斯洛伐克煽动波兰内的乌克兰人,波兰则鼓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在波兰领土四周仅有罗马尼亚始终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年月还曾签订同盟条约以应对苏俄的威胁。虽然到了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而俄罗斯帝国崩溃和苏联成立后波兰趁此机会独立,并与后者发生波苏战争,结果波兰在华沙战役中扭转局势,让苏联无法将其并吞。年德国与苏联于国际上备受孤立,两国反而因此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助关系,年4月德国就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后者将提供德国武器试验的场所,许多未来发迹的技术都在此时获得宝贵的测试经验(如坦克)。而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队进行现代化与训练,令百废待兴的苏联红*可以更快地抵御波兰的威胁。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并无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拉巴洛条约是于年4月16日由德国魏玛*府与苏维埃俄国在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拉巴洛签署的条约,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俄罗斯苏维埃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所签署的。
(三)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年欧洲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会上契切林宣布苏俄愿意同资本主义国家在互惠平等的,完全的无条件的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但协约国要求苏俄归还沙皇*府和临时*府的全部外债,归还一切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企业和财产。苏俄断然拒绝,在会议陷入僵局之时受欺压的苏俄和德国决心加强合作,年4月16日苏德双方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10年的苏德合作时代(—年)的《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它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7月29日根据一项秘密协议,德国能够送*士到俄国受训,其实违反凡尔赛条约。11月5日两国在柏林签署附加协议,将条款延伸到俄国所控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阿美尼亚与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
(四)《拉巴洛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列强反苏阵线中打开一个缺口,这是列宁和平外交*策的又一重大胜利,打破帝国主义孤立苏俄的阴谋,使苏俄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4-5年与苏联建交热。同时它也改变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这一条约为两国经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条约结束德国与俄国在一战及俄国革命之后的外交孤立,由于双方都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可观的领土与*治力量,所以两国的目标是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来抗衡西方国家。基于两国的地位提高,西方对其友好关系有所担忧。在德国对于共和*府跟一个共产国家和解并保持良好关系,部分保守和极右人士也感到担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与芬兰都因苏联地位提高而紧张,它们尝试在国防与外交增加合作,但由于各自的议会反对而没有成事。在此时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割让但泽这个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后者的发展。
(五)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出身自德国东部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并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5年6月起德国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苏联刚从战争中结束时与波兰的关系也同样紧张,尤其是《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波兰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钳形攻势。但实际上苏联这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不愿在国际事务上发生冲突,故对外采和平外交。波兰提出除了维护其现有的《里加条约》规定的边界外在其他领土上已无所求,加上面对逐渐壮大且不友善的德国,波兰无力再抽身对付苏联。苏联尽管对现行边界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与其重修关系。年6月波兰与苏联签订《苏波友好条约》后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两国间仍存有相当的不信任。6年9月苏联向波兰外长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波兰同意并建议苏联同波罗的海三国都签订相同的条约,苏联也答应。然而两国间的谈判又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胶着,苏联认为立陶宛应拥有波兰领内的维尔诺省,而波兰认为这违反《里加条约》,双方关系急速恶化,甚至在7年6月苏联大使遭到波兰的白俄罗斯侨民刺杀身亡。
(六)一直到9年苏联与波兰签订《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双方协议不以战争作为国家*策执行工具后波苏关系才解冻。年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亚洲发生战事,苏联为抽出力量顾及亚洲。年7月与波兰签订《苏波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间10年。19年1月0日阿道夫·希特勒与其领导的纳粹*在德国获得*权,一反先前德国与苏联交好的关系,提出纳粹主义向东方扩张的生存空间理念,并宣称将建立一个在欧洲大陆拥有霸权的泛德意志国家,德国最终将对苏联展开战争。为达到此目的的希特勒将在德国的周围建立其反共战争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希特勒执*之初德国与波兰关系急速恶化,19年2月希特勒接受英国《星期日快报》记者谈话时曾扬言:“要求波兰将走廊还给德国,并要在短时间内。”还策动德波边境的反波兰游行示威运动,如宣称将解放在但泽与走廊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并声称但泽将德国领土隔为两地是《凡尔赛条约》中最丑恶的部份。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则以武装部队驻于边境,施加*事压力,令希特勒收手。德国与苏联的交恶,反而促使苏联与波兰改善。希特勒便改变方针,表示愿意修补两国的关系,停止20年代以来的关税战和攻击性的宣传。19年11月德波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称将以外交手段解决两国间的纷争。年两国签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年后继任毕苏斯基职务的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将*察觉到德国的威胁,该国正违反《凡尔赛条约》,积极的重整*备。
(七)但波兰外交部长毕苏斯基内阁成员的约瑟夫·贝可勒尔则继续奉行亲德*策,从德奥合并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危机事件时波兰都表示支持德国,同时波兰也仿效德国以武力威胁他国—出兵立陶宛,强迫立陶宛承认维尔诺属波兰领土,以及施压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吞并捷欣一地。这些侵略作为都令波兰在欧洲的形象恶化,国际地位更为孤立。完成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开始正式拉拢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如同后来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和大日本帝国的联合战线。年新任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波兰大使会晤,提出其联盟必须以但泽划归给德国,并在走廊地区建立一条高速公路来连结德国领土为前提。倘若波兰答应时希特勒将会未来给予波兰乌克兰北方的领土,并将德波条约将延长25年作为补偿。然而波兰认为若加入德国为首的*事联盟将会沦落为一个卫星国,甚至最终其国家地位将受到威胁,如同捷国被德国所吞并。因此贝可勒尔拒绝其提议,波兰外交部与*事领导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兰*府领导人也不信任希特勒。月21日贝可勒尔前往柏林与希特勒会晤,希特勒强硬地要求对方接受德国的条件,但遭到拒绝,双方不欢而散。希特勒即命令*方拟定入侵波兰的计划白色方案,并于4月日予以批准。英国也意识到德国与波兰关系的改变,年月1日波兰得到英国的保证,将维护波兰领土的完整。
(八)4月6日贝可勒尔前往伦敦签署《英国-波兰安全保证条约》,5月19日波兰又与法国签订类似的议定书,表示当波兰受到攻击时法*将攻击德国,同样地当法国与比利时受到德国攻击时波兰也会进攻德国。希特勒在同月28日以波兰接受英法两国保护为由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命令德*在8月前做好进攻波兰的准备。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仍认为能与希特勒能达成一项关于但泽(也许还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德国几个月内与波兰之间没有任何外交互动。希特勒也知道自从年4月起英法两国为遏止德国而与苏联谈判,但英法只要求苏联提供帮助,却不愿在苏联同样受到攻击时援助,谈判陷入胶着。再加上苏联与德国国境并未相接,要与德*战斗就得通过波兰或罗马尼亚的领土,而这两个国家却都不同意*队通过,尤其是波兰。贝可勒尔认为若与苏联同盟只会激怒希特勒,让战争提早爆发。希特勒见此便于8月2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在当天晚上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限为十年。国际上对德苏的关系改变感到震惊,原先这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立的。然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一项秘密协定是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
(九)波兰将被德苏两国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领土,剩余则划给苏联。两国不但将共同攻击波*,在德国因进攻波兰而遭英法宣战时苏联将会中立,波兰这样将面对历史上德国与俄罗斯的第四次瓜分。在英国的催促下年8月29日德国发布最后一次的外交声明,同时白色方案的时程表必须重新修正。当晚德国*府作出回应,除了要保护波兰的德国少数民族外德国还要收复但泽以及波兰走廊(先前希特勒仅要求于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现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现已要一场真的战争,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时西方国家介入的问题,并想分化波兰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因此提出有一个附带条件,前来的波兰全权代表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抵达柏林来签署一项协议。英国的张伯伦内阁仍为可以继续进行谈判而感到高兴,但若考虑到德国规定波兰全权代表要在限时一天的时间里抵达,这个难以达成的限时行动也意味着此为德国的最后通牒。年8月0日至年8月1日间的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大使宣读德国的十六项要求,而当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逊要求将文件副本转交给波兰*府时遭里宾特洛甫拒绝,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当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于当日中午抵达柏林、求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愿意考虑与德国进行谈判,但他也承认自己没有全权能签署任何协议,里宾特洛甫便将他赶走。不久德国的广播宣布波兰否决德国的提议,因此谈判终止,当天16点希特勒决定将攻击行动在第二天早上4时45分展开。
(十)德*指挥部为隐蔽的突袭波兰,预先在两个方向上隐蔽地展开部队。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合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群,下辖第集团*(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司令官京特·冯·克鲁格,下辖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由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群,下辖第14集团*(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提供支援,德*共投入44个师(包括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架飞机、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后为万人。波兰在和英法结盟后在德国进攻的威胁下波兰统帅部也制定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由于在人数和装备上与德*差距过大,波兰为抵抗侵略只能出动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辆、超轻型坦克辆、门火炮和迫击炮、余架飞机。波兰海*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万人,最高司令官为斯米格威·罗兹元帅。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并未完成,波*指挥部在预定的防御地区只展开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个山地步兵旅和56个民防营。
(十一)在战争开始初期波兰*队的展开还在继续。波*总司令部计划实施战略防御,阻止敌人,为英法联*的行动赢得时间并根据形势采取进一步行动。波*主力沿德波边境展开,占领北部防线的是“莫得林”集团*(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指挥官是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维希库夫”战役集群(个步兵师)和“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是“波莫瑞”集团*(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为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在波兹南省西部是“波兹南”集团*(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库特谢巴将*),“罗兹”集团*(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鲁梅尔将*)担任罗兹和华沙方向的掩护。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维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结了“克拉科夫”集团*(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1个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将*)。保卫南部边界的任务由“喀尔巴阡”集团*(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司令官法布里奇将*)担任。“普鲁士”集团*(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贝尔纳茨基将*)为第2梯队,配置在凯尔采,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拉多姆地域。德国共投入44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另外还有架飞机,辆坦克,总兵力达到88.7万人。波兰共投入7个集团*、4个战役集群、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门火炮和迫击炮、余架飞机,共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约万人。苏联投入白俄罗斯方面*和乌克兰方面*。
(十一)年9月1日4时45分德*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波*6个集团*(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装备陈旧的波*迅速撕裂、合围。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阵地上。1小时后德*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也突然向波*基地开炮。波*猝不及防,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波*防线。9月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
(十二)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德*突破波*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为中路主力,以李斯特的第14集团*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费多尔·冯·博克)的北路集团*群以克鲁格(贡特尔·汉斯·冯·克卢格)的第4集团*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集团*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在这场大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取得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隶属北路集团*群第4集团*,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的中路又是集团*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年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对波兰走廊地区波*“波莫瑞”集团*的合围。有说法声称在围歼波*的作战中被围的波*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的坦克发起猛攻。
(十三)德*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扫射,用履带碾压波*。波兰人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然而经考证骑兵对阵坦克只是德*的欺骗宣传。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年9月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合围之势,当前的敌*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至年9月4日波*“波莫瑞”集团*的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4个师一共只死亡人、伤人。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深刻的印象,德*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
(十四)英国*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首脑)的思想落后80年。”而波*统帅部又对自己的*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战略纵深的部署使波*在德*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后面的孤*,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9月6日波*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年9月7日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群重创波*“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占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的前锋艾里希·霍普纳的第16装甲*于年9月8日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波*“波兹南”集团*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群全歼波*“波莫瑞”集团*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占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十五)年9月8日北路集团*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集团*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年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年9月14日南路集团*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占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年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包围布列斯特,其第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团*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包围利沃夫之后继续北进,年9月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群会师,合围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年9月17日德*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府和波*统帅部已于年9月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此战波*死亡6.6万人,伤1.7万人,被德*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死亡1.06万人,伤.0万人,失踪人。
(十六)战争中德*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先机制敌的方针,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和空*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显示巨大的力量,为了突破敌*防御首次使用快速重兵集团(坦克*、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以快速重兵集团在防御纵深对敌人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这样能扩大战役进攻纵深提高战役速度。关于这场基本上没有悬念的战争,后来的史学家都冠以闪电战的成功范例。德国人成功地运用这一战法使得空地协同第一次以强大的突击力量的形式在战场上出现,为后来的一系列*事变革提供教科书式的范例。只是历史上对于德国占领波兰的过程的描述往往倾向于德国人的成功,在这里不能忽略的是波兰的*队做出英勇的抵抗。与此同时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静坐在西线的奇怪战争,最终导致后来法国的溃败。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已经远远的落后于德国人,士兵的顽强抵抗并不能改变上至*队高层下至普通*官的思想僵化,这一点在随后的法国战役中也有所体现,只是德国人取得的巨大战果震惊世界,当时的人们已经无暇去追求其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大规模的溃败掩盖局部的顽强抵抗。德国*队以先进的战术理念迅速击溃欧洲所谓的*事强国,人类的历史因此被改写。
(十七)英国*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波兰*府先是在在年9月17日逃往罗马尼亚,年9月0日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在巴黎成立一个波兰流亡*府,年夏天德国入侵法国后波兰流亡*府逃到伦敦。纳粹德国侵略和占领波兰而发动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是大战在西方的第一战。波兰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这次战争让原本一个独立的波兰成为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执行绥靖*策的英法等国却并没有由此而真正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直到战争在欧洲全面爆发。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8万平方千米、万人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日和1日设置占领波兰的*区,分别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的波森*区(后来该区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主力部队中央集团*群的总司令部)和由瓦尔特·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区,分别占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人口有0万,较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千米。
(十八)后来希特勒将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纳粹*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纳粹*行*人员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法兰克负责。年10月日希特勒再设立罗兹和克拉考*区,并分别由伦德施泰特将*和利斯特将*指挥。波兰官方在战事结束后从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残存*队逃往西方盟国继续对德作战,也有大量的士兵脱下*服躲到森林或是民众之中。波兰本土因而逐渐诞生一支地下反抗*,并在二战期间于波兰本土上进行过多次的游击战。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也是二次大战各个被纳粹所占领的国家中最大规模者,也是仅次于苏联(万)和南斯拉夫(80万)境内游击队人数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装部队(51万)。年9月0日波兰推举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作为流亡*府的领导人,并于各地战场加入盟*对轴心国作战,如年的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西部沙漠战场、年的意大利战场、4年的霸王行动和年柏林战役等。本土上亦多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抵抗行动,如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4年的华沙起义。希特勒为报复后者的行动而下令德*摧毁华沙,华沙因而被夷为平地,成为二次大战受创最为严重的一个城市。除了提供可用兵力外波兰人也在情报领域方面也对盟*有相当的贡献,其中以协助窃听无线电和战前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最为出名。
(十九)法国战役结束后不久由于预见苏德战争不久将爆发,波兰同与德国瓜分其领土的苏联外交关系发生变化。由于盟*欲组成一个统一的反德战线,英国向波兰流亡*府施压,加上国内外极其对雷兹和贝可勒尔同时与德国和苏联为敌“两个敌人*策不满,西科尔斯基被迫与苏联修好,并要于后者领土内建立一支波兰*队。波兰内部还曾在看法上存有分岐而一度分裂,在纳粹德国于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后西科尔斯基宣布支持苏联,两国暂时恢复外交关系。然而到了2年苏波两国关系再度恶化并分为两派,即亲西方的安德斯与西科尔斯基将*派和反对派。年德国于卡廷发现遭苏联屠杀的波兰*官st,波兰流亡*府要求进行调查。苏联借口波兰与德国同流而宣布断交,并继续培养苏联境内的波兰部队,人数逐渐壮大至十万多人,称“波兰人民*”。到了4年波兰地下反抗*波兰家乡*进行史称华沙起义的抗德作战,但距离极近的苏联*队被德*的抵抗所阻挡,波兰地下反抗*也没事先和苏*联系并拒决苏*的援助,同时枪杀苏联共产*成员。而后苏*占领华沙时再将其他反苏或是意识形态敌对的波兰人逮捕,扶持其共产**权,在伦敦的波兰流亡*府之后再度分裂为主张和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谈判以及其反对者。战后波兰长期由波兰统一工人*执*,并以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流亡于西方的波兰*府一直到苏东剧变后才重回故土。
#世界历史#